《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_3000字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读后感3000字
这本书还是值得给5星的,但是不要想着它真的像书名那么吸引人,可以做到让你合卷就能获得跟作者一样1年搞定33门课程的绝世忍术!正好相反,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思想指南,一个关于对学习方式的思考以及一些可以运用的实际方式的指导,它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依据,更多的是对已有的大脑的运行方式研究的现实运用,所以把它当做一个指南书籍来频繁的参考和运用更为合适。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方式的的确确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运用到现实世界中,最初可能反而会让我们的学习速度变慢,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每当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势必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代价就是内心的不确定性和沮丧感,但是只要过了这个阶段,这个学习方式就会开始发挥它许诺的成效。
回到本书的内容,作者以“整体性学习”的概念介绍开头,它包含了结构+模型+高速公路三个模块,虽然我觉得作者的这个比喻可能并不是最恰当的。
- 结构:这是所学的知识能构建出的网络节点,这些节点与节点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连接,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轻松的引申到几乎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其他节点
- 模型:这个其实就是具体的网络节点了,是经过压缩的知识和信息,需要的时候,你又可以把它铺成一张大网,对这个节点进行细致的描述。
- 高速公路: 这个比喻就不太恰当了,作者本来想说的是与知识所在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建立的连接,这才是真正的创造力的源泉,但也是最难的。这也就需要掌握广泛的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与这个新学到的知识领域纷纷建立联系,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但却是回报最高也最有可能有以外收获的一步。
接着作者介绍了整体学习的顺序:
1. 获取:这一步要广泛,快速,多角度的去得到这一块的知识
2. 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超越“记住”的阶段,要了解到这个知识的历史,出现的场景,解决的问题,本质含义。这个阶段其实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包含了理解知识本身和下面提到的“拓展”和“应用”。理解知识本身往往不是最难的,有些深奥的知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是真正困难的往往是拓展和应用,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并且能够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起连接,才能拓展到各个领域,接下来才能充分的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3. 拓展:拓展分为“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画图表的方式能很好的帮助深度和横向拓展。 —深度拓展是指在知识点自身上面进行挖掘,知识从何而来,如何发现的,为什么不能是其他的方式取代它,之前的探索为什么失败,等等 —横向拓展是指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于此类似的其他知识点,并与之建立联系。这些类似的知识点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围绕这些知识点有什么其他的历史和趣事等等。 —纵向拓展是指在其他领域和现实世界中有什么能建立起的联系,比如一个公式与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历史事件等等。这一点需要创造性思考,并无法有体系的只通过花费时间就能获得,但是就像上面所说的,这一步其实是收获最大的。这里还要提到作者重点介绍的“比喻法”和“内在化”两种方式来帮助纵向拓展。
4. 纠错: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完美的,势必需要通过试错来进步,这样纠错就是重要的一环,比喻法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但是比喻本身就不是精准的,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些地方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发现和纠正。
5. 应用:这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否则就是在变向的浪费时间,其次应用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这里还要记住,这些步骤没有必要线性的完成,可以循环往复也可以跳跃式的进行。
书中将信息分成了五种类型:
1. 随意信息:一般是指一系列的事实、日期、定义或者规则等等,他们缺少逻辑,一般在学校中容易遇到。关于这一类信息的掌握和记忆有一个著名的记忆大师提出过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为它们编织一个特别的故事,越奇特越脑洞大开越好,因为到大脑并不适合像电脑一样存储呆板的数据,它很适合存储图像和新奇的故事,这些东西很容易在大脑中建立有效的强链接,很难被其他记忆取代。
2. 观点信息:这种信息难点在于获取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各种角度的信息来获取,这就需要比较好的速度技巧。
3. 过程信息:这是指教导我们怎么行动的信息,比如如何游泳,如何编写程序等等。这类信息的关键是不断地练习和反复的尝试。
4. 具体信息:一般是指实际中能够观察得到、听到、触到的信息。
5. 抽象信息:一般是指缺少与感官有直接联系的信息,比如数学、心理学、物理等等,这些往往需要比较强的逻辑性。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具体的操作技术细节了,感觉这个就需要因人而异了,有些我们可能已经运用到生活中了。
这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比喻法,内在化,图表法和信息压缩技术。
1. 比喻法就是把不熟悉的知识与熟悉的知识建立连接,没有必要找到完美比喻,重要的是帮助自己理解就好,可以在随后的练习和纠错中继续完善比喻。
2. 内在化则是运用一切感官和想象力来创造与知识的连接,而且越多越能记得牢固。甚至可以为抽象的知识联想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动画,记住这个动画对于大脑来说是很容易的。如果还能通过感官或者情感体会到,那就印象更深了。
3. 图表法是内在化的简化形式,可以创作出静态的图表来帮助理解。
4. 信息压缩技术:这种方式就多了,作者提到了他常用的一些,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其中包括:记住缩写或者简称,记住知识或者信息的图像表示,往往大脑更喜欢记忆图像,而且图像所能包含的信息要远远多于文字。
处理知识时,又需要准确识别出“困难信息”和“关键信息”,“困难信息”指那些难以理解的,它可能关键也可能不关键,如果不关键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当然了,也得看个人学习目标,如果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这块知识那就另当别论了);而“关键信息”则是那些学科的基石,不管困不困难都需要牢牢掌握的。
随后作者提到了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技巧——费曼技巧。也就是避免使用这个领域的专业词汇,要想像着给一个完全的初学者来讲解,假设他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你需要讲解所有的可能遇到的概念,如果你能讲出来,那就说明你真的懂了。如果有讲不出来的,那就恭喜你,发现了自己其实没有掌握的知识,赶紧记下来,回去好好补一下。
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掌握整体性学习的建议:要每周坚持3到5次运动,每天保证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放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多吃粗纤维和粗加工的食物,每天要多喝水,少吃多餐等等。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适合我,那就是针对一个学习目标甚至是一个手头上的项目,要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做出每周甚至每天的目标,而不是“尽快完成”或者截止日期之前的一天完成。这样每天都能有进度条,可以让自己明确地知道是否已经落后了,很好的治疗拖延。
这段时间也有在听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其中也有提到几个比较不错的建议:要为自己建立好不同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只干那些指定好的事情,比如书桌上只用来看书和学习,饭桌上只用来吃饭,床只用来睡觉,电脑和手机只能在沙发上玩,这样就能很快的进入自己想要进入的状态。
最后还是记着,学习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了这个目标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学习,尤其是成年人的自学;其次就是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想方设法运用到现实世界中去,这一点一样重要!作者提到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其实效率是相当高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运用知识之前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会出错,哪里是弱项的,以项目为基础的应用型学习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并且牢固的记忆知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