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_精选读后感_3000字
《禅者的初心》_精选读后感3000字
2019年最后一天的分享~2020继续多读书多思考。
初心
“初心”即初学者的心。所有艺术真正的秘密所在:永远当个新手。做任何事,应像初学者一样,全神贯注,俨如是第一次发现你要做这件事那般。一株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野草,在你看来就是一座宝库。抱持这种态度,不管你做什么,生活就会是艺术。
如此一来,你的全部性情就会表现在其中。不像老手的心那样饱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可能性敞开。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再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自我人格
建立人格就像做面包,你只能把面粉少量搅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来,而且烤面包时必须是用中等火候。当你太忙或太兴奋,你的心就会动荡不安,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
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质就可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心老是忙个不停,就不会有时间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将不会有所成就。
我们应该要有耐性和恒心,一点一滴地找出怎样的生活方式适合我们,怎样才是我们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的最佳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就有自己的一套戒律。
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我们不是为别的事而生存,我们生存是为了自己。你的心就在你每个当下所看到的东西。对于你的人生来说,一个烦恼是不是真正的烦恼,取决于你的态度。
你的眼睛会表现,你的声音会表现,你的行为会表现,最重要的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你的真性,并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
只有当我们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才会是人。
水总是带着涟漪的,涟漪就是水的修行。如果有什么杂念要进入你的心,就让它进来吧,它不会待太久的。如果你刻意停止思考,那就代表你收到它干扰了。杂念看似从心的外面进来的,但事实上,杂念只是你的心所产生的涟漪。
人生态度
活在当下:知道生命短暂,所以尽情去品味每一天、每一刻。佛来的时候你会欢迎他,魔来的时候你一样会欢迎他。我们必须存在于此时、此地!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好好做它!只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期望,我们就无法以真正认真的态度面对当下。我们常说“这件事我明天(明年)再做吧!”我们说这样的话,是因为相信存在于今天的东西会继续存在于明天。如果你想“我正在做这件事”“我非做这件事不可”“我必须达到某个特殊目标”,那你就什么都做不成。当你想获得什么,心就会游荡到别的地方;当你没有想要获得什么,你会拥有的。不要有得失心,不应抱任何期许。
受苦本身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可扩大生命的方式。
水滴在最初始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整条河流中的一部分。但不管有没有分成一滴一滴,水始终是水。生与死是同一件事,明白这点后,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生命中不再有实质的烦恼。
人际交往
我们每个人都既独立又依赖。“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很多关系都如青山白云,彼此相互依赖,但白云不应被青山打扰,青山也不应被白云打扰。
听别人说话,应该把所有成见与主观意见摆在一边,就只是聆听和观察他的说话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让你的心保持“无”的状态,就是自然,这样你才会明白对方所说的话。如果你对某人说什么而他不赞同,不要尝试从知性上说服他,不要争辩,只要听他的反对意见,让他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不要把观念强加给别人,而是与对方一起思考。
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尝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
不要刻意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如实表达你自己,这样你才会快乐,别人也会快乐。我们应该忠于自己,特别是忠于自己的感觉,要是别人说的话让你不高兴,你应该把感觉表达出来,但不必加上任何额外的评论。你可以说“抱歉,我不高兴”,不必多加一句“都是你害的”。
根本没有某条固定的道路是永远存在的。在某些限制下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修行的正道。限制对你来说不再成为限制,那就是修行。你在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时,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某些由别人设定的完美理想或完美道路,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道路。当你努力开拓自己的道路时,就能帮助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开拓出自己的道路之前,你帮不上任何人的忙,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上你的忙。
在爱中应该有恨,或曰无执,在恨中应该有爱,或曰接纳。
不管我们对野草观感如何,我们仍应接纳野草。如果你不喜欢它,你大可不必去爱它;如果你爱它,那你就去爱它。
管理
“上上策”:看着他们,但只是看着,不存在任何向控制他们的心。“上策”: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你从旁边看守他们。“次下策”:试图驾驭他们。“下下策”:对他们置之不理。因此最上乘教育的是不给弟子任何说明,也不给他任何激励。上等的马光是看到鞭影,就知道主要要它跑得快或慢,向左或右。次等的马跑起来和最上等的马一样好,不同的是,要等马鞭接触到皮肤表面才会知道主人的心思。下等的马要等到皮肉痛了才会跑,而最下等的马则非要等到痛入骨髓才会听话。
没有规则规范,就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自有就是只要我喜欢的事就可以做。然而,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人,可别想要有任何自有可言。
学习力
万物都会成为你的师父,都是值得你敬拜的对象。但你不应该把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东西用来取代你自己。
能成为最优秀的书法家的,都不是特别聪明的人,那些非常聪明的人通常到达某个阶段后就会停滞不前。一个以为自己是好爸爸的人就不是好爸爸,但认为自己是糟糕丈夫的人,若能一心一意努力成为好丈夫,他就可能是个好丈夫。
在了解本源之前,不应计较自己努力的成果。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团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烤出上号的面包为止,这是他的修行方法。要有正确的努力,朝正确方向所做的正确努力是不可少的。
初学者的修行是需要花大力气的,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必须非常刻苦耐劳才是略有所成,你必须竭尽全力。做任何事情,就须全副身心投入去做,应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想要有快速、不寻常的精进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做了很大的努力,进步仍然只会是点点滴滴。
如果你倾全力去修行而又不带有得失心,那么你做的一切就是真正的修行。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以“把事情做好”当做唯一目的。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都是到达彼岸本身。如果你以“无所成”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它就会包含正面的素质。相反,如果你投入一些特殊努力去做一件事,他就会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成分。
结果并不重要,为改善自身而努力才更为要紧。但不管能否达到,我们都应该去做。哪怕是不可能的,我们仍然非去做不可,因为那是我们真实本性希望我们去做的。
禅修更像是走在雾里,刚开始你不会觉得湿,但愈走愈湿,湿会一点点加重。如果你急于求成,就会对自己慢吞吞的进步感到不耐烦,这是不对的。当你在雾中沾湿了身体,那想要弄干身体就非常难。所以你不需要为进步缓慢的问题担心。经过反复学习,你就一定能学好。只要保持真诚,在每个当下尽最大的努力便足够。
真诚本身就是铁轨。我们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象,那是随时会改变的,但我们却始终沿着同一条铁轨前进。这条铁轨无始无终,没有起点,没有目的地,不为什么而延伸。沿着这条铁轨前进就是我们仅有的目的。但你对铁轨本身太好奇,危险就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