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3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3000字
读史欲为何?读史省身?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对不起,这是一个特别装逼的说法。我读历史只有一个简单而本能的原因:好奇。好奇古代人怎么娱乐,好奇封建社会的奇闻逸事,好奇在那些跌宕起伏的年代发生了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于2006年,在07、08两年连登全国畅销榜第一。而同年的我,正在读蔡骏的悬疑小说《旋转门》《天机》、刺血的军事小说《狼群》和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琴帝》、《斗罗大陆》。因为是理科生,似乎对历史兴趣不浓,但我曾在高二翻过这本书,还没看到朱元璋称帝就合上了。大二的时候,再次翻开了此书,粗粗略略,看到太监王振后再次合上了。按说如此,我可能不会再打开这本书了,几个月前,偶然看到了书名,突然想起此书中的朱元璋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朱元璋,似乎那么鲜活就在眼前,以致于我曾经在一个养成游戏中给最心爱的狗狗取名叫“洪武”。于是我决定重新阅读此书,认真、投入、细致的读。短短二十多年,也曾看过一些书籍,写过一些狗血激勇的玛丽苏小说,写过一些杂而短而糙的小书评,如此认真地写一些读书心得,这是第一次。
很多专家说《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一些历史情节,作者当年明月的主观情绪太重,有失客观性。其实我认为,历史本就由人书写,且由胜利者编撰,很难达到绝对的真实客观,关于这一点,明月也多次强调,很多是他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真实历史,图个乐吧。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1344-1644这三百年间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讲述了一个伟大朝代从开始到结束的人世沧桑,讲述了在历史规则强大影响下的权力变迁。我抱着幽默读史的心态而入,却在数次沉重泪目中结束,因为我从未真正了解过历史,从未在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为帝王、或为奸臣、或为圣人、或为凡夫俗子,他们并不止是浮于课本的表面,他们埋葬在历史的卷轴里,被遗忘、被铭记、被唾弃、被颂扬。这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一个精彩绝伦的时代,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历史从1344年一个穷困潦倒撞钟为生的和尚开始,这个和尚家破人亡生活艰难,他叫朱八八,又名朱重八,后来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朱元璋。从他波澜的一生看来,他是一个狠辣的人,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摧毁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集权专政后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帝国,他可以为了帝国延续杀掉随他征战的开国大将,可以为了肃贪反腐杀掉整个朝廷的官员,可以为了帝王集权废掉延续千年的丞相,他只有一个朴实无华的理想:后代子孙能安享太平盛世。
可明朝偏偏就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那十六位帝王身上。在这十六人中,有人在位48年,有人在位仅1月,有人爱好木匠,有人爱好修仙,有人爱好游玩,有人爱好亲征,有人被敌俘虏,有人33年不上朝,也有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朱元璋(洪武)杀伐果断,气吞山河;朱允炆(建文)怯懦优柔、心怀苍生;朱棣(永乐)亲征亲战,恩撒西洋;朱高炽(洪熙)心宽体胖,踏实憨厚;朱瞻基(宣德)励精图治,创立盛世;朱祁镇(正统、天顺)错信权奸,误杀良臣;朱祁钰(景泰)仓皇上任,囚禁手足;朱见深(成化)两为太子,宠妃无度;朱祐樘(弘治)宅心仁厚,一夫一妻;朱厚照(正德)贪玩成性,错生帝王;朱厚熜(嘉靖)驭官治民,沉迷悟道;朱载垕(隆庆)迷恋女色,勤俭爱民;朱翊钧(万历)推新革政,倦怠朝廷;朱常洛(泰昌)一月天子,殒命红丸;朱由校(天启)宦官当道,木匠转世;朱由检(崇祯)内忧外患,君死社稷。他们品行不同,秉性不通,共同构成了这个开业276年的大公司。
除了以上“传奇”帝王外,这276年间前赴后继的涌现出了太多的人物,有你熟知的,也有你陌生的。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张玉骁勇善战;有刘伯温、姚广孝料事如神;有郑和七下西洋,命陨航途;有于谦救世功臣以一人护京师;有王阳明文武双全,知行合一修成圣贤;有夏言、方孝孺、李东阳贤臣有为,佐政有方;有徐阶、高拱、张居正千古名臣力挽狂澜,有海瑞一代青天,为民直谏;有胡宗宪、徐渭、戚继光、李如松抗倭数载,威名远播;有孙传庭、祖大寿平叛抗金,连年征战。有杨姓一族(杨士奇、杨荣、杨傅、杨廷和、杨一清、杨继盛、杨涟、杨嗣昌)正气凛然,为君为民,死而后已。反之,有胡惟庸贪得无厌,牵连无数;有王振权奸当道,土木堡湮灭二十万将士;有刘瑾“八虎”为患,权擅天下作威作福;有严嵩、严世藩祸国殃民毒流千古,终不得善终;有喜宁小人得志,叛敌误国;有魏忠贤“九千岁”权倾朝野,不忠不贤,奸恶阉宦。他们存在过、也已经消失殆尽,历史无法直观真实的证明他们是忠是恶,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帝国始建,你与朱重八、朱棣一同激昂天下,沉醉在建国初期的雄图霸业,你热血沸腾、你慷慨奋起、你惊叹你兴奋你感慨。国之中期,你气愤朱祁镇的无能,懊恼朱厚照的贪玩,奸臣当道,帝王却无动于衷,你心急如焚却奈何唯有旁观。但你仍然庆幸还有贤德良臣,总能挽救大明于危机之时,总有英武名将戍守边疆,击退外敌。彼时,你看着大明发展得艰难曲折,却也昌盛顺遂,虽有小插曲却终究太平。时至万历,张居正、戚继光相继离世,名臣落幕、名将陨落,东林党争,皇帝倦怠。你知道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明将从历史的顶端逐渐滑落,直至沉入泥沼。渐入尾声,你看到天启沉醉木工,魏忠贤为祸朝纲,努尔哈赤、皇太极踏辽冲关,你怒极反笑,你笑遇帝遇臣如此,大明岂不亡矣。直至崇祯,旱灾连年,民不聊生,贪官满朝,叛乱四起,后金突进,那个17岁的年轻帝王接手了这样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他惶恐、焦急、期待、迷茫,他敏感多疑,却也知人善任,他竭尽所能、从不放弃,一直奋战到起义军突入京城,可终究还是迎来了那个他早已知晓的结局。自缢煤山,死前尚言:“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历史的结尾,李自成率军攻入京师,多年后,吴三桂开关引清,大明就此终结。
书读至此,痛心疾首,想替崇祯向天呐喊世道不公,想穿越史书纠正历史过错,想让这个王朝再多延续几载。可历史是残酷的,幽默的只是作者,再轻松的语言亦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就如李成梁征战辽东边界数十载战无不胜,却因姑息努尔哈赤落得千古罪人之名;就如袁崇焕两战努尔哈赤,两抗皇太极,领关宁铁骑守关宁防线坚不可摧,却因挥师京城免官入狱落得通奸叛国之罪。这276年间,热血与遗憾交织,悲愤与欣喜重叠,大笑同泪水齐涌,正义与邪恶同行。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大明的历史。
可这一切都不是我钟恋明朝的理由。历史中的大明王朝,不如唐之兴盛、不如汉之开明,却独立历史高地,迎风高歌。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的,这是中华5000年历史以来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上至君王重臣,下至黎民百姓,正气荡于天、骨气立于地。南明顽强生存期间、依旧“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绝不认输、绝不低头。76岁退休军事重臣孙承宗在清军进攻高阳之时,带领家丁20余人死守城池,城破,向北叩首,自缢而亡;40岁五省总督卢象昇被清军包围,炮尽矢绝,率5000明军抗6万清军,战死疆场。他们让我明白、看历史也能泪湿满襟。感谢当年明月,感谢《明朝那些事儿》,让我能在4.7英寸的屏幕上看尽战火纷飞,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朕的大明,至死不渝、绝不屈膝,绝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