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3000字

2019-09-23 10:56:39 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000字

《點晴篇》

此刻忘記孔子孟子莊子,忘記諸子百家,忘記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之靈,沈睡了五千多年,集天地之精氣而醒,化身成龍, 曰:

「人之道,生而困乏,死而虛無; 天之道,始於安身,終於透悟。」


1

讀書愈多,就愈意識到不用讀書那麼多

2

要用理性,才知道什麼情況不能用理性


1

有兩種情況不宜爭執是非:

其一是當真理站在自己一邊

其二是真理不站在自己一邊

2

不爭執是非,有別於不分是非

明辨是非者智;不爭是非者慧

把話說清楚, 然後緘默


1

敬是盡心把事情做透

地位高下亦然

能力高低亦然

2

仰望繁星而覺天地之大

盡力而不強求者知命也


1

天地有善惡,物件有生滅

宇宙的本體無所謂善惡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始終如一

2

覺的三個階段:

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意識到自己是天地一部分

意識到人生如戲, 而自覺此刻在看戲


《畫龍篇》

1

點晴篇採用格言體寫作,

重感悟,不宜多作解釋。

其他篇章除外。

2

古今中外, 人類追求快樂, 途徑不外有二

其一改變環境

其二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 由理智出發, 有重真理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明辨真理的方法。

後而衍生出以科技為主的物質文明。

這是歷代西方哲學的重心。


改變心境, 由感悟出發, 講求自省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修心養性的工夫

後而衍生出以德性為主的精神文明

這是歷代中國哲學的重心

2.1

只改心境或環境,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3

諸子百家中, 最有智識的, 我認為是墨家,

最有慧識的, 我認為是道家.

儒家是在兩者之間

3.1. 慧境

道家從心出發,思索有什麼東西煩擾心神。

潛心發展出一套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也能保持心神寧定的工夫。

3.2

道家認為爭執是束縛之一,

它有礙保持心神寧定。

心解除所有束縛,就達至逍遙之心境。

達到這逍遙至境的人,道家叫真人。

真人的心沒有束縛,逍遙傲翔於天地間。

3.3

心境逍遙,善生終死,本身就很有價值。

逍遙還隨時會錦上添花,產生工具效用。

常處於此心境,有助思想層面上靈巧跳脫,

甚至連在激烈的創業競爭上,也發揮著濳效。

3.3.1

例如,有些初創耗盡精神抄襲對手,

攻擊對手,卻沒有多餘心力為客戶設想,

思索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有需要的。

結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要,倒閉收場。


爭執令人目光短淺,錯過更優的策略;

心境逍遙,就避過這種盲點。

3.3.2

又例如,在大市場中競爭苦無出路,

可退一步想,與其在大市場爭第一,

不如先立足,在利基市場當小皇帝。


資本市場者,損不足而補有餘。

如果難成為王者,不如另找創業機遇。

尤其是找個大眾以為是錯謬,

但事實是相反的想法。

並以這真理為基,建立事業。

這樣可減少競爭,濳養實力。

當對手發現自己錯時,你巳經站穩了。


心境逍遙,就容易找到忽略的機遇。

3.4

掌握逍遙/束縛這組概念,

就可貫穿整個道家的精神,一切各安其位。

道家所推舉的心齋,守柔,不爭等等,

可視為種種達至逍遙的手法。

3.4.1

道家有很多想法,充滿人生慧見,

但同時亦有不少很不智的說法,

自打嘴巴的教導。

且看墨家對道家的批評,

從思辯中見智。

(請小休片刻,以下數分鍾,需要細思慢想)


4. 智境

墨家從理智出發,有求真的精神。

辯論是為「明是非」,「審治亂」;

「明同異」,「察明實」;

「處利害」,「決嫌疑」。

不像名家用奇辭詭辯,惑人心智。

4.1

墨經有精彩的思辯,反駁當時的謬論。

反映出墨家意識到一些邏輯概念。

「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

墨家批評道家,用言語來述說

「言盡悖」,本身就是悖。


以現今的邏輯方法學來看,

這叫自我推翻(self-refuting)。

例子:「言語表述的都是歪理」

如果這話是真的,由於

它本身亦以言語表述,

所以也是歪理,是假的。


如果這話是假的,即表示:

有些言語表述的,不是歪理。

那麼「言語表述的都是歪理」

這句話也是假的。


這話在任何情況都是假。

4.1.1

且看另一種容易混淆情況:

「這句話是假的」

如果它是真的,表示內容是實情,

即它是假的。


如果它是假的,內容說自己是假,

就道出了實情,即它是真的。


這種情況,句子難定真假,

產生了邏輯悖論。

4.1.2

邏輯悖論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種類,

但跟自我推翻,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馮氏在書中說,後期墨家批評道家,

揭示了邏輯悖論(paradox)。

聲稱這些悖論在新邏輯學得到解決,

令後期墨家的批評不再有效。

馮氏分不清自我推翻,和邏輯悖論,

所謂「得到解決」,亦無非是誤解而己。

4.2

墨經小取裡論及辯,在總要中提到:

「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

按主流的詮釋,「名」是概念;

「辭」是命題;「說」是推論。

現代人嘗試在這框架下,重構墨學邏輯。

像考古學家從骸骨重構古人相貌一樣,

資料有多少,決定補上想像成份有多少。

4.3

在論及推理的語境,小取提到七種方式。

每種推理方式,都有簡單的描述。

可惜不一定有例子作進一步說明。

「侔」式推理,是這樣的:

「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

幸好「侔」這種推理方式,在墨辯

找到相應的用例,令重構不至於瞎猜:

「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

這種推理方式,恰巧曾困擾西方傳統邏輯學家。

傳統三段論,無法由「所有圓形是圖形」,推出「任何人畫了一個圓形就畫了一個圖形」


即由「所有白馬是馬」,推出

「任何人乘白馬就是乘了一匹馬」


這些要用現代邏輯,才可以顯明當中有效性。

4.3.1

馮解釋《小取》推理方式,說法牽強,

思路混亂。由於篇幅有限,詳批從略。

4.4

可惜善於思辯,不一定善於建構背後的理論。

墨家沒有像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一樣,

發展出一套形式的邏輯系統傳世。

4.5

墨學的知識很廣博,是諸子百家之首。

除了邏輯,墨學還觸及知識論,

宗教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學,

還有光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


可惜秦統一以後,墨家漸漸沒落。

一個重真理,尚科學的文化,

在中國歷史曇花一現,

沒有承傳,沒有發展,

從此消聲匿跡

5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連連,

諸子百家對當時的局勢,

各有不同政治主張。


今天看來,在實踐上此路不通。

古中國把政治視為道德的伸延,

中華文化又缺乏良好的制度意識。

5.1

現代的社會制度,

不假定每個人行「仁」,

不假定每個人「不爭」,

甚至不假定統治者心腦兼備。

良好的制度,需建立在現實之上。


權力分散,互相制衡;

公平競爭,百花齊放。

5.2

紙上談兵易,實踐上,

魔鬼就在細節裡。


香港建立的現代社會制度,

尤其法制,當年若無英國參與,

恐難成美事。感激。


《龍爪篇》

1

困擾歷代中國的白馬論,

用現今的概念工具分析,

可輕易點出錯謬之處。

1.1

「 X 是 Y」 有很多意義

它可以表示類與子類的關係, 例如

「女人是人」 意思是女人這個類,

是人這個類的子類。


它可以表示同一關係, 例如

「老子是李耳」意思是,

老子和李耳是同一的。

1.2

「 X 非 Y」是「 X 是 Y」的否定。

它至少衍生出兩種意思:

A, 不屬於

B, 不等於

「白馬非馬」就是混淆了不屬於和不等於這兩個概念。

1.2.1

這裡不細分不屬於的其他可能意思。

這是無關旨要的。「 X 非 Y」這表式,

除了表示類與子類的否定關係,

還可以表示個體與類的否定關係。

兩者之中無論採用哪個詮釋,

都會導致錯謬的歸結。

前者自相矛盾,後者範疇錯配。

邏輯分析從略。

1.2.2

馮氏用「共相」來解釋白馬論,

思路欠清,解釋空泛,詳批從略。

(請放鬆,細思慢想模式完畢)


《擺尾篇》

1

歲月匆匆,而立有餘年,

開始留意人生哲學。

西方哲學在安身立命等人生哲學問題上,

少有觸及,縱有探討,也不深入。

中國哲學在這方面,就有很豐富的題材,

可惜歷代的論述,文義隱晦難懂。

1.1

孔子時代的教晦很平實,

到宋明時期脫離了現實。

2

馮友蘭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原文用英文寫給外國學生看的

我找來了英文版一看, 發現中文版的古文

在原版翻譯為現代英語,而不是古英語。

書友評論, 認為這本書難懂,

古文或是原因之一

其次是詮釋的問題

2.1

學者關心詮釋的品質,

思想家明察當中智慧。

近代中國兩者皆稀缺

3. 跋

心無思

天道無語

心有思

人間有情


2017.11.20 (天氣轉涼)

  •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_读后感_3000字
  • 《禅者的初心》_精选读后感_3000字
  •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30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3000字
  • 《毛泽东传》读后感_3000字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读后感_3000字
  • 《奇风岁月》读后感_3000字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_3000字
  • 《白鹿原》读后感_30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