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_读后感_900字
2020-01-22 18:49:02 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_读后感900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任何一年的形势差于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的情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的体制;被迫害与迫害者,受益者之间巨大的鸿沟;与周边大国恶劣的关系;破败的公社大寨农业体系;数百万由于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停滞的科技,臃肿的军队。
邓小平时代,是从这种环境里艰难起步的。青年的留学,壮年的战争,中年的起落,锻炼出来的是一个近乎完美匹配领导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不高傲,注重实际,善于总结,在团结的基础上落实想法。思危,思退,思变。
- 解决文革动乱影响,从铁路、钢铁局部部门入手,获取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由点及面。
- 重视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百废待兴之时为何要建立对撞机?就像三体中为何会用高阶质子封锁基础物理一样。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恢复高考,建立强制退休制度。建树立精英治国,治党的理念。从人治转变向法制。避免了开国功臣对上层的垄断。实现了权力顺利过度到第三代及第四代。
- 稳定地缘政治,顺应国际局势,捍卫主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在苏联威胁下,主动修复中美,中日及与东南亚各国关系,虽然有短暂的对越战争,但总体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89年兵不血刃解决中苏问题。强烈反对对台售武,越南对马六甲的军事扩张,英国以治权换主权以及西藏产出合理的自治。
- 百万大裁军,裁剪臃肿军事机构,为国家建设省出预算。
- 79年开放4个经济特区,84年以及92年的进一步开放。整个过程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创造了意识形态允许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末,达到了维护党内团结,政治稳定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
- 有坚定的理念,坚持四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争论,先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争论姓资还是姓社,社会主义不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不只属于资本主义,要坚持公有制。
最后,平衡,是发展的主基调。
2月9日 于被隔离的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