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_精选读后感_900字
《班主任》_精选读后感900字
从《我爱每一片绿叶》到《班主任》,再到《立体交叉桥》其实都有些粉饰太平的意思,作者从人物设定上有意缓和了矛盾冲突,而现实往往沉重得多。
《我爱每一片绿叶》中,魏锦星作为一个“最理想的人物”。做事方面,他工作认真、方法独特、成绩显著;做人方面,他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无私帮助同事,仗义执言,为党支部周书记说话,能称得上“错误”的就是不爱交际,有空间感。刘心武温柔地批判了“错误的探索”灭杀人的个性,消除人的私人空间的错误做法。
《班主任》中最急需调整的“孩子”是谁?不是小流氓宋宝琦,而是素行品行端正的团支书谢慧敏。宋宝琦是个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只知道“哥们义气”的壮小伙儿,挨过大流氓的打,最喜欢做的事是去打比自己弱的小流氓。他及其同伙堕落的原因不是因为读了有思想流毒的书,恰恰是因为什么也没读。而谢慧敏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只会听从上面的命令,让读什么就读什么,报纸上没说可以读的绝对不对,也不让别人读。其思想僵化盲从。这篇其实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自家老师也感叹过我们是被那什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从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这篇里表现得最无可诟病的是石红,一个穿碎花衬衫和褶裙的甜妹。家庭教育良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全家学完毛选、马列,再各看各的。不知道在设定上她家啥背景,莫名就有一种从容悠然的感觉,与其他文本里大家怕得连书都不敢碰的氛围格格不入。
总之,这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救救孩子”最好的时候是一百年前,其次是现在。
《立体交叉桥》:语言发展中的经济原则早已让“立体交叉桥”简化成“立交桥”,时光飞逝,人们早就忘了原来北京还有过这样的光景。或者说,现在处在这种处境下的人大部分是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狭小的空间,一个城市居民的身份让亲情脆弱得像新结的冰面。做母亲的攀不上高枝可以把女儿逼疯,做哥哥的几经挣扎可以舍下儿时的美好回忆,把妹妹送进精神病院。越钻营,越幸运。生活要想过得去,非得做个小人不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