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_读后感_1400字
《紫禁城的黄昏》_读后感1400字
《紫禁城的黄昏》作者庄士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外国人,作为帝师给中国皇帝授课,这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其对皇帝的影响无疑比授课内容的只是更重要。文中也多出表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以及皇帝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这也深深影响了作者。历史记载,作者回国后深居小岛,始终挂着大清龙旗。
作为帝师,作者对自己的弟子无疑是有深厚感情的,所以文中对溥仪,同治的评价有别于历史上对他们的认知。虽然其评价带有个人色彩,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的看法无疑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特别是对于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学课本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重新回顾和看待历史人物和时间的一个重要角度。
比如康有为。施行变法有很大程度上对权利的期望。作为一个落榜文人,能受到皇帝器重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一生声援皇帝除了政治理想外,还有知遇之恩的个人感情,所以也会爱屋及乌的拥护皇帝周围的人。
这些因素让康有为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不会继续对这位和他效忠的皇帝有直接血脉关系的人进行谴责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改革距离他们太远了,当下的生活才重要,所以他们的决定和行动都已眼前利益为出发点能背叛的,他都背叛了,所以最后也会遭遇背叛。
比如,袁世凯善于投机的性格和对时局的准确把握让他一步步走向权利的顶峰,同样也被权利蒙蔽,逆历史潮流妄图称帝而导致瞬间垮台。
1898年,袁世凯背叛了光绪皇帝,1911年他又背叛了宣统皇帝,1916年则背叛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没有看穿北洋派的意图,也没有想到反对派的力量如此强大。最初,他认为经过两三年的精心筹划,让自己信任的属下占领所有军政要处,自己就可以完
张勋,
哀启”继续描述,“他人生最后的那几天,皇帝派人前来慰问,随行的还有一位医生。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起身跪倒在地说:‘我70岁了,本应在辛亥年(即1911年)死去却没有死,在丁巳年(1917年)应该死去也未能死,如今,死亡已经迟来很久了。我能忍受这些悔恨之苦吗?呜呼!我连万分之一都无法报答皇上。
我们不能在历史之外评价历史人物,张勋作为旧朝军阀,在风云变幻之中忠于自己的朝廷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评价标准的,虽然共和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但是并不是所有支持共和的人都比反对的人更伟大。
冯玉祥
在他那有限的朋友眼里,冯玉祥过去是,现在仍是一位无私的爱国英雄。一些人认为他是正直的人,是为百姓福利奔波劳碌、鞠躬尽瘁的民主主义者。但更多的人则把他看作是一位无耻的叛徒,没有信义,他外表朴实、谦虚、忠诚和善良,实际上他不过是虚伪的土匪。他一直被簇拥在桂冠和花丛之中,也一直深陷于谩骂的泥淖里。和中国人一样,外国人对他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书中还有一段对皇族对子女教育,帝师与皇帝学生授课礼仪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皇族对教育的重视和皇子学习的辛苦,从侧面说明了能够继承皇位的人,其资质,学识,个人修养都应该是高于普通人很多的杰出之士,肯定和我们心中认为的昏庸,无能,懦弱形象是不同的。
另外,对照历史课本阅读本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些历史人物距离我们已经比较遥远模糊,在文中如述家常,似乎更可信一些。毕竟如同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人是非黑即白正邪分明可以那么容易贴标签的,而历史中,我们却可以简单粗暴的给历史人物贴标签。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从不同角度关照历史,从这些说,本书还是非常值得阅读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