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紫禁城的黄昏 读后感(3)篇

2018-05-22 14:40:28 读后感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庄士敦
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西洋老师;他,被英国宗教界抨击为“英国的叛徒”。他,描绘了紫禁城内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他,记录了外国人眼中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政治局面。《紫禁城的黄昏》是“帝师”庄士敦的怀旧集,以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发生的如戊戌风云、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事件,以及他的看法,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过渡。
紫禁城的黄昏 读后感 第(1)篇

一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就是史实。尽管他亲身经历了清末民初,但他毕竟身处那个时代,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的很多看法可以说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就如他对日本控制溥仪建立伪满洲国这种事情来说,他都不认为是日本人的阴谋。尽管他并不能看清未来局势的发展,但他却在那个时代扮演了一个影响局势的角色—末代皇帝的老师,他的言行对溥仪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大的,比如皇帝剪发戴眼镜,这也让那些王公大臣满是忧心。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在大清国中享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他也为自己的待遇做出了相应的付出,真心的想帮助皇帝,承受着王公贵族以及外界政治权谋家的排斥。他让两位皇帝的形象都变的值得同情,一个是光绪,一个是宣统。两位都是竭尽全力想拯救大清国的皇帝,终究因为诸多无奈落得个昏庸无用的名声,尤其是光绪悲情的一生,爱人保不住,自己又身陷囹圄。有关紫禁城的财宝流失的事情,真是让人痛惜,可那又怎样,历史没有如果,只能让现代人庆幸过去羸弱的中国终于在今天强大了起来。

紫禁城的黄昏 读后感 第(2)篇

看了电影《末代皇帝》,有弹幕推荐此书,便来微读上了解了一下,开始看了。

一直很少看关于近代史的书籍与电影之类的,一是因为害怕,二是因为懵懂。

有人说此书中庄士敦写的溥仪与《我的前半生》中的溥仪自传有区别,后者我还没看,也不多做评价。

即使相隔不远,同处一个时代,紫禁城内外却是两个世界,看上去好像相差几个时代。

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人物。在关于溥仪这条线上,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这也算是“世事沧桑”了。在他的一生中,也许有想为而为之,也许有不想为而必得为之。在第三视角看来,“末代皇帝”,在封建王朝是神一般的存在,在民国是利益是傀儡是扁舟,在新中国也是人民而已。对于“末代皇帝”他自己,从清朝继位者到被“优待条件”束缚到各个使馆的逃窜者到新中国的芸芸众生之一,想必这一生,也很难过吧。

近期看了《西南联大》纪录片,差不多的时间,却发生着截然不同的事情。历史,让人可敬可畏又清醒。

紫禁城的黄昏 读后感 第(3)篇

作者毫不掩饰地为晚清王朝,更主要是命运多舛的宣统帝美化宣传,他或许坚持认为所谓的“契约精神”,“正统原则”,和立宪君主制是解决清末乱世的途径~

历史的起伏总是由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成,满清已经腐朽衰亡,失民心,失威信,失去几十年可以调整的窗口期(即同治中兴,剿灭太平,捻军后到庚子之变这一时段),其灭亡是注定呢,乃至清末多少满洲权贵都把钱财存于外国银行,以便随时跑路,自己的统治上层(既得利益阶层)都对政权丧失了信心,况且升斗小民乎?岂不更仇雠离弃~所以辛亥革命不过是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冯玉祥倒戈后,驱逐溥仪,但是没有能有效地控制他,使之遁入日租界,数年后孙殿英盗陵; 日本发动九一八,操控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犹如失控的车辆,直到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建立为止,才重归正途~

如果真是作者所言那样,是他安排了宣统遁入日租界,那么庄士敦先生还真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搬道工”角色~

  • 《紫禁城的黄昏》_读后感_1400字
  • 紫禁城的黄昏(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紫禁城的黄昏(201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图书)
  • 紫禁城的黄昏(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紫禁城的黄昏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