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学术与政治》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2020-01-02 09:10:20 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_精选读后感1200字

韦伯晚年的这两篇演讲是“长期吟咏的斟酌的思考,以爆炸性力量当场成篇”,凝聚了韦伯一生的思想精华。

读懂这两篇演讲,就要读懂韦伯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时间。这两篇演讲相隔14个月,这期间发生了几件大事:1、“以学术为业”发表于1917年11月7日(同一天俄国发生十月革命);2、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1919年1月发表“以政治为业”;4、1920年,韦伯去世。

但是,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两篇演讲呢?为什么单单是学术和政治,而不是商业、科技,或其他什么是神圣的职业呢?为什么作为演讲丝毫没有煽动成分、反而是一种极为冷峻的风格呢?

我们说一下当时的社会风潮。

用韦伯的话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独有的理智化和理性化,最重要的是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什么意思呢?在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后,经济的腾飞,即物质领域的进步,将精神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上帝死了、理性主义和实验精神等普世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信念崩盘,世界变成了“文明的碎片”。

信念的颓败或许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思想本身也丧失了自信,它已没有勇气去说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意义——人类变得更好,这一切都已经开始动摇。在当时居支配地位的思想,是尼采的古典浪漫主义、好勇斗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韦伯发现,德国人的政治、社会思想水平非常肤浅,热爱玄想和浪漫,而思想水平不高,又导致德国人政治实践的不成熟。韦伯通过一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发现学术不昌,德国政治就会永远地黑暗下去,而政治黑暗,注定了德国只能是个失败国家的命运。

所以,韦伯给德国人开了一个药方,只有将学术和政治当做“志业”,德国才有希望——学术与政治,可谓韦伯的新宗教。

学术的宗教——

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一个既没有神,也没有先知的时代”,身处其中的韦伯抵制狂妄的理想主义,同时也抵制极端的虚无主义。

他认为,学者应该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知性的诚实”,要揭示真相,无论真相多么残酷。然后,引导人们走向“思想的清明”,帮助人们认清现代世界的特征和人的处境,从而在良好的现实感中寻求有限的希望,在审慎的判断中做积极进取的努力。

政治的宗教——

为自己和他人追求灵魂得救的人,不应在政治这条道上求之。政治终归靠暴力。这种绝望的时代气氛,这个愚陋不堪的世界,使得韦伯从学术的价值中立更进一步,深深陷入了权力政治的智力运作。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最后,总结一下:

韦伯的两篇演讲分别以“夜晚之黑暗”与“冬日之寒冷”的比喻结尾。即便如此,他仍然鼓励年轻人,“盯住信念之火,不要让它熄灭”,以热情的心灵与清醒的头脑去直面挑战,怀着踏实的英雄主义,致力于这两项值得献身的事业。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_精选读
  • 《非理性的人(译文经典)》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的礼物》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三闲集》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冷山》_读后感_1200字
  • 《岛上书店》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看得见》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万物生而有翼》_读后感_12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12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