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_4000字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4000字
刘慈欣的《三体》里,即将毁灭人类的智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进化的旗帜将再次在这个世界升起,你们将为生存而战。我希望你们能吃掉粮食,而不是被粮食吃掉。
这里讲到了一个早已经淡出大多数人谈资范围的话题:生存。《人类简史》这本书,会帮你重新拾起它。
如今的我们,忙着赚钱,忙着消费,忙着富足欲望,忙着争抢权利,忙着提高生活品质,忙着追求精神享受。在这个时代,好像这就是主旋律,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大家无暇顾及历史,无暇观照未来。谈到生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飞禽猛兽、林地窥伺、旷野厮杀。
可没有人意识到,人类也是源于那片天那片地,并且终其一生、进化演变、千代万代,都不可能摆脱这样的命运。而未来我们将要面对的,意想之中意料之外的,也必定被这个词语牢牢锁住,无人能逃。在这个严肃无情的话题面前,一切小情小爱化为蝇营狗苟,一切小盈小利瞬间灰飞烟灭。
对于历史,我们一知半解;对于未来,我们异想天开。生存,是《人类简史》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是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除此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基于此,他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跨学科史学计划,而这部《人类简史》,是他交上的阶段性答卷,很快被译成多国文字,惊艳全球,举世瞩目。2017中国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赫拉利在一片呼声中出场,他的发言成为亮点:智能是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而意识是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比如愤怒、爱情、高兴等,这一点正是AI是不能替代人的部分。
《人类简史》这本书,从石器时代的智人,经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和科学革命四个历史进程,演化到了如今的21世纪,这部兼具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命的一整部人类进化史,作者仅仅用了不到500页的篇幅,抛开繁杂冗余的系统史事,用几近哲学的角度为我们娓娓道来。
那些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在作者的笔触下融汇多领域的学科知识为原料,再加上大胆的联想思考做调味,这一桌充斥着历史法则、人生真谛的满汉全席,交杂着作者对“智人”这一物种的失望、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的痛恨、对“全球帝国”趋势的肯定,以及对智人幡然醒悟的殷切期待,带给你宏大却不失细腻的历史观,带给你脉络通透、层次分明的进化历程,带给你客观辩证不油腻的思维角度,更重要的是,带给你宽广包容却又界限分明的大爱胸怀。
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这个文明,生而为人,都值得一读,甚至是义务。
这本书虽然是在讲枯燥无味的历史和未来科技的发展却很易读,语言直白幽默,文学感染力极佳,不像一般的历史典籍和科学读物那样晦涩难懂,我这个自觉对历史入门考都不会及格的纯理科生,都晃着神很快就看完了,如果你和我一样,还有着学生时代对历史的偏见和误读,心里总是架着这片茂林的高墙,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的敲门砖,带你揭开其中的面纱,轻易又有力,给你带来与众不同的深刻体悟。其中几个引起了我从未有过的思考的点,和大家分享。
一、智人仓促的地位跳跃,是征服世界的预兆,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
因为拥有思考和直立行走的能力,人类得以与不可计数的物种区别开来。而智人肩负使命,打败了尼安德特人、鲁道夫人和直立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因为150人(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人数)的界限,我们编织出虚构的故事,以利交流,以利合作。“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这是我们的语言最独特的功能。
作者在书中说到: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只要在对的情境之下,这些故事就能迅速改变。因此智人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行为。
可是正因如此,智人却成为了整个生态的连环杀手。亚非大陆上扩张时所造成的小规模物种的绝迹、偏远岛屿的物种灭绝,还有澳大利亚和美洲大型动物群的消失,西伯利亚苔原、澳大利亚中部沙漠、亚马孙雨林,采集者让整个地球改头换面,借着文明发展进程的噱头,这群四处游荡、讲着故事的智人,成为了整个动物界从古至今最重要也最具破环性的力量。
在这里,回到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发展就一定是进步吗?从这个角度看,只能说并非如此。
二、“沦为被小麦操控”,所以人类真的变聪明了吗?
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从居无定所、幕天席地,到有了家和领地的概念,有了田地和作物,有了牲畜和家园,但人们也看到了未来的重要性,养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仓鼠症,囤积和控制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苏美尔文字、安第山脉文化、古埃及象形文字,最为特殊的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和印加帝国,因为这些文化,发展出了良好的技术,也由于这些文化,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官僚制度,分割思考。
后农业革命时代,人类开始靠着文字和共同虚构的故事迅猛发展,产生出了自由人和奴隶、白人和黑人、穷人和富人,而且为每个阶段都制定了一份要遵守的规范,越了界就会有惩罚。就整体而言,现今人类所知远远超过远古人类。但在个人层面上,远古的采集者则是有史以来最具备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类,他们早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 而后来的农民因为人口爆炸等问题,却要做比采集者更辛苦的工作,到头来的饮食也更糟糕。
我们都坚定不移地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大跃进,人类用脑力推动进步,解开了大自然的秘密,于是驯化绵羊、种植小麦,得以离开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和简陋,从而安定下来。可作者却说:如果说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那么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而小麦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因为它并未提供更好的营养、经济安全或是人身安全,却有无数人类为了小麦耕地除草、浇水施肥,从早到晚为它忙到焦头烂额。
如此看来,农业革命反倒成了一桩骗局?
三、长久的演变,其实却是不断把自己置于桎梏里面
……
四、未来的智人应该怎么办?
……
整部人类史作品,宏大却不失细腻的历史观和脉络通透、层次分明的进化历程丰盈内容,客观辩证不油腻的思维角度和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穿插其中,但在我看来,宽广包容却又界限分明的大爱胸怀才是作者的初衷。
他想清醒我们的头脑,颠覆我们的认知角度。
他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实物和想象并存,各种物种生物生而平等,并不存在谁凌驾于谁之上,而现在我们评判这个世界的准则,却是政治、文化这些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现实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随着时间过去,想象现实也日益强大;时至今日,河流、树木和狮子想要生存,有时候还得仰赖神、国家和企业这些想象现实行行好、放它们一马。”
想起几年前有个台湾朋友问过我,是不是觉得生在哪个国家就命中注定是这个国家的人,我当时坚定不移地点头,他没说话。那时候我还不懂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也没有意识到,国家、公司、学校……其实只是一些我们为了生存想象出的概念,只是我会常常陷入一些思考的困境、脑袋里的漩涡,怎么也无法挣脱。现在,不能说这本书给了我完全的力量,但它至少给了我方向。我顺着这个方向,一点点看到黎明的曙光。
他更想叫醒迷失的灵魂,唤起我们对自身、对万物的大爱。
他说:历史有太多的可能性,而许多的可能性最后都未成真。我们不难想象,历史其实很有可能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去,而从未发生过科学革命,就算没有基督教,没有罗马帝国,没有金币,历史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最后一章,他写到,“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不是真正该问的问题,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结合之前讲到的,这其实已经不难理解。人类的本性包括所谓自私和延长生命的基因已经决定了我们会去寻找不死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选择,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局面后果,我们并不可能现在就估计得到,这从历史上也多次证明。而真正的问题,包括人类幸福的关键所在,在于真正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宏观的人类集体,这都不是一个明朗的、轻易的、可以脱口而出的答案。也许,通过人类个体的主动回顾反思和总结梳理集体历史,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我们究竟希望我们自己想要什么?”,其内涵是,如果我们能从鸟瞰的视角认识了自我,摆脱了自我的私心欲望和生物局限,那么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未来、看到道路,才会有真正的选择能力或者自由,才有可能开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幸福感的历史。
“第一波的灭绝浪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接着第二波灭绝浪潮则是因为农民的扩张,这些教训,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观点来看今日的第三波灭绝浪潮: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物种灭绝。或许,如果有更多人了解了第一波和第二波物种灭绝浪潮,就不会对现在自身所处的第三波浪潮如此的漠不关心。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害死了多少物种,就会更积极地保护那些现在还幸存的物种。”
生存,依旧是个永恒的主题。我们今天侥幸而活,并不值得骄傲。唯有放下我们作为人类的虚妄,脱离这个狭隘的角度,才能不再画地为牢。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不好意思字数限制中间两部分的解读用省略号替代了,可以搜索我的微信公众号:IBeforeSunrise历史文章查看,也可以关注豆瓣、知乎:茴香甜酒wo.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