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1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100字
电子书读起来如此之快,基本都是上下班的地铁里看。系统完整的读一本书的代入感和震撼是微博和公众号的碎片化阅读不能替代的。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开始了解到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种族文化,深深觉得生活在和平的时代和国家是多么幸福。如今的大环境,虽然房价高的离谱,贫富差异巨大,资源不均… 问题虽多,但至少,我们不用经历战争的炮火,种族歧视,我们总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以及奋斗改变的机会。
童年生活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哈桑和阿米这对好朋友一起读书,一起放风筝,本该拥有美好的童年回忆。但是种族和身份地位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阿米尔的优越感,哈桑的逆来顺受。阿米尔上学,哈桑给他做早餐。阿米尔给哈桑读书,却有意糊弄取笑他。阿米尔会嫉妒父亲对哈桑的关心和赞赏。哈桑被人欺负,阿米尔旁观却没有出手相救。因为哈桑被强暴的事情,两人开始冷战。由于无法面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阿米尔开始劝父亲让哈桑离开,最后把自己的生日礼物放在哈桑的房里,以偷窃的理由逼他离开了。看到这些,我总是很难过,很心酸,很心疼。谁说孩子纯净的心灵里面没有人性恶的那部分呢?当然,这部分小小的恶一部分源自于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忽视,还有一部分来自成人世界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哈桑走后,阿富汗开始经历战乱,阿米尔和父亲逃离到美国。之后父亲死于肺癌,阿米尔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成为一名作家。成家立业后的阿米尔一直没有孩子,这时收到父亲的朋友的电话,得知哈桑死于阿富汗内部暴乱,并留下了一个儿子生活在孤儿院。同时也得知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父亲和仆人阿里的老婆的私生子。在良心的谴责下,阿米尔只身前往内乱中的阿富汗,差点付出了生命,救出哈桑的儿子,希望将他带到美国。但哈桑的儿子经历了和父亲一样的性虐待,孤僻沉默。,得知有可能再次被送往福利院时,割腕自杀,被救以后,扔以沉默反抗。
阿富汗内乱解除,塔利班逃离,国家选出第一位民主总统,恢复和平。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追着着儿时的风筝,小孩的眼神恢复生机,阿米尔的内心得到救赎。
追风筝,是阿富汗的传统习俗。风筝是和平的象征。战乱时被禁止,和平年代又重回到人们身边。我想,它也代表了阿富汗人民所认同的价值观:善良、勇敢和正义。成人之后的阿米尔终于追到了儿时丢失的风筝,摆脱内心的折磨,得到救赎。
整本书读完,它好像只是发生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故事,那些战火硝烟,悲欢离合,关于勇敢和懦弱的抉择,正义和忠诚的信念,会成为我的一段心灵的旅程,留在身体里,成为我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阅读的美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