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900字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册第十六章“不伦之恋”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提炼了一下,大意是,正统十二年(1447年),当时的皇帝朱祁镇生下一位皇长子,叫朱见深。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朱祁镇轻信奸臣,出征蒙古部落,结果全军溃败,皇帝朱祁镇被俘。
大明不可一日无君,为了救国,也为了和蒙古抗衡。新帝上位,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玉,同时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当时只有3岁)。
6岁时被皇帝叔叔废去太子之位。身份是被废太子、父亲又被蒙古人囚禁,他的童年看尽冷眼。只有一位大他十七岁的姓万的宫女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左右。给他灰暗的童年带来一些安慰。
叔叔死后,18岁的他重新继位。然后马上立这位万姑姑为妃子,如果按朱见深的内心意愿,万姑姑应该是要做皇后的,可是皇后的位置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
虽不是皇后,但是朱见深对她有多独宠,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了。新封皇后忍受不了比皇帝大十七的万阿姨受独宠。在后宫找到万阿姨,简单粗暴的把万阿姨打了一顿,也算是替后宫众妃子出了一口恶气。
朱见深听说万贵妃被打,处理手法也简单粗暴。直接把新封了一个月的皇后直接给废了。这还不算,皇后的父亲被免官充军。皇后家的亲戚也受牵连。内阁大臣希望皇帝能够三思,收回成命。
朱见深笑笑,没有回答,也没有解释,只是一如既往宠爱万妃。
一年后万妃为朱见深生下一个儿子,次年夭折。而这一年,万贵妃已经三十八岁,这件事严重地打击了朱见深,却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万妃的喜爱。
此时的朱见深年仅二十一,正是少年风流时。可他却一反常态,日夜守在这个大龄女人的身边,似乎永远也不会厌倦。大臣唯恐大明朝后继无人,不断上书皇帝。
他们不明白,这个万贵妃容貌并不出众,年龄也大了,为何皇帝竟然可以忽略
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女子,专宠她一个人?
这些人不会理解,也无法理解。在那孤独无助的岁月里,只有她守护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走过无数的风雨,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对朱见深而言,万妃是他的妻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最可信的人。但他不知道,万妃还有另外一副面孔。她生的皇长子死后,无法再生育。万贵妃忍受不了婴儿的啼哭,因为这对她而言,无异于丧钟的轰鸣。为了她的地位,她除掉很多可能对她造成威胁的新生命,包括那些即将诞生的。
成化二十三年春,朱见深遭受了他一生中的最大打击,万贵妃在后宫去世了。
这个陪伴了他三十八年的女人终于离开了,无论风吹雨打,她始终守护在朱见深的旁边,看着他从两岁了孩童成长为四十岁的中年人,几十年的陪伴从未间断,也从未背叛。谢幕的时候终于到了,你虽然先走一步,但你不会寂寞太久,很快我就会来陪伴你。
几十年的你争我夺,其实你并不明白,即使你没有孩子,也没有任何人可取代你在我心中的地位。
皇位和权势对我而言并不重要,我也不感兴趣,我所要的只是你的陪伴,仅此而已。
同年八月,朱见深病倒,十日后,不治而亡,年四十一。
在朱见深统治期间,大明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
但是公证的讲,朱见深并不糊涂,智商也不低,算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懦弱,童年的阴影使他的性格十分软弱,并且有极强的恋母情结,虽为成年人,但他的心灵仍然属于三十年前那个孤独无助的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因而在精神上极度依赖万贵妃。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
这个故事引发我感慨,是因为我看到一个成年人,他长大后的眼界、思维、处事方式跟陪伴他童年成长的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孩子往后一生的幸与不幸,其实在童年时大概率已成定局。
我想起我小的时候,家旁边的一户邻居,已是做父亲的人了,可是品行极差。整天东游西荡,到处偷鸡摸狗除外,到处吹牛自己的本事和人脉,以帮别人办事为由,骗取别人信任。
一年到头,都有人到他家讨取被骗的钱财,拿不到钱就把他老婆养的的牛、猪牵走,鸡捉走,把他家的米、谷子拿袋子装好扛走。有些人来到他家一无所获,愤怒的讨债人把他家的床板都拆掉。
可是这个男人不但没醒悟,反而动不动就把怒气撒在他两个80后孩子身上。因为一点极小的事情,比如他家养的鸡,孩子没有及时喂。这也会引来一顿爆揍,在烈日下罚站。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种下的苦瓜,收获不了橙子。这个80后的孩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走出社会后跟着几个小混混在社会上干着与他的父亲差不多的事情,后来吸毒上瘾,感染爱滋病,32岁去世。
太多的例子可举证说明,一个孩子的童年时代,陪伴着他成长的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童年有过创伤的人,成年后,他们仍然是带着童年时的创伤行走于人世间。更多的人,一生都无法治愈。
细想一下,原来这世间的每一个人所呈现的行为背后,都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