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_900字
《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牛头牛年牛津寄
《我们仨》买来读了一遍就搁置了,十五年后的今天再翻出来,书页已泛黄了,而杨绛先生也已与钱先生和女儿在天国团聚,羁旅倦客终于在同一个梦里相聚了。
读完整本书,猜测杨绛和钱钟书最欢喜的时光应该是在牛津和巴黎求学期间吧,读书求学之外,两个人也琢磨怎么吃怎么玩,每天都好像是在新世界的探险。尤其是牛津,因为圆圆在牛津出生的缘故,在他们的心里一定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就像牛津之于我们。
到今年我们到牛津正好十年了,所以读《我们仨》会有很多心意相通之处,杨绛先生住过的地方和我们刚到牛津时的住处很近,圆圆出生的医院也是我们家两个宝贝出生的地方。圆圆生于1937年5月,和我家大宝都是牛年牛津金牛座的“犇”。
他们应该在梦里很多次回到牛津吧?梦到他们在牛津大学公园北边达蕾女士家的早晨,火上煮着“五分钟蛋”,面包机烤着面包,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和蜂蜜。如果是梦到正餐,该有一法通万法通的红烧牛羊猪鸡肉,就像我们的高升排骨高升鸡翅。书里有两张杨绛夫妇在牛津大学公园River Cherwell桥上桥下拍的照片,现在照片里那棵树已经长得很粗了,夏天时树叶如盖郁郁葱葱。桥倒是和当初一样的单薄,孩子们喜欢站在桥上看河面的鸭子们还有划船的学生们。
除此之外牛津还差不多是当时的样子,街道市集风土人情一样的淳朴,牛津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几乎和当时一样。在牛津逛街和逛学院,常常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不同的是现在实行免费医疗,生孩子不用再花钱了。读书也不是钱钟书先生说的只要吃足四年饭就可以拿到牛津大学的博士。夏天的时候满街都是来夏令营的学生们,叽叽喳喳的热闹着。
我想也许杨绛夫妇更适合生活在牛津,可以躲过家国仇恨社会动荡,可以安静的读书写字做学问。谁知道,如盖没有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就没有《洗澡》,没有《围城》,没有译著《唐.吉诃德》了。人生没有机会重来,何尝是圆圆被九蒸九焙,每个人都同他们一样要走过人生的沟坎,也会一程一程的走过万里长梦的驿站,一场又一场别离。
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心上那一只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像一朵朵被血染红的花,这如梦的人生啊!读完再返回来读一遍前两部,算是结束,也是开始。
-绛,好好里!
-钟书,明天见。
-阿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