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_900字
《刀锋》读后感900字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迦托·奥义书》
在故事的结尾,作者说“与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确实如此,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作者冷眼旁观众生相,笔触犀利又不乏深度和温度,宽容着世间的存在。伊莎贝尔实用主义,追求物质充裕也优雅高贵,艾略特物质主义爱慕虚荣也良善慷慨,拉里理想主义,追寻人生意义,纯粹豁达也少了一点责任感;还有其他人物皆有血有肉善恶共生,就如作者言“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众生,皆是立体而多面的吧,这便是人生真貌。多么沉重。
所幸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拉里比斯特里克兰要温和许多,拉里放逐生活,探求生命意义,叩问世间邪恶,即使解除婚约散尽钱财,依然言称:“不要离世而居,而是要在俗世里生活,享受世上万物,探索其中神性。唯有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还好还好,不是斯特里克兰抛家弃子的冷酷决绝。人间值得,所有经历皆是美妙的体验——爱与恨,悲与欣,忧与乐及百般滋味,形成生命原貌,全部值得体验。在尘世里享受万物滋养,从而探索感知生命所谓的意义。
“刀锋”即“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之意。悟道,思考人生意义,参悟心之所向。芸芸众生认清自我遵从心声,一往直前无怨无悔,便是意义所在,若能得其所愿就是圆满。当然艰辛困难犹如跨越刀锋,就如书中另外人物,谁不是历经苦难,真诚的忠于自我实现自我,选择本身无可厚非,无优劣之分,得其所愿便是圆满。而拉里同样如此,听从内心声音寻求生命奥秘,读过浩瀚书海遍历大地山河,拉里说“可能原来就没有答案”,又说回归生活“平淡处世,凡事随和,慈悲为怀,戒除私心。”我想这也便是答案。恕我想及太多,这便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佛为表,释为心,道为骨之境,于尘世之中,佛为表平和中正,释为心慈悲为怀,道为骨自然而然。路漫漫而修远啊......
及至末尾不禁想起米兰·昆德拉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