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1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100字
大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史的评价毁誉参半。
历史是这么惊人的相似。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义推翻元朝,376年后,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大明。建国之初,明太祖勤于政务,生活节俭;灭国之前,崇祯皇帝勤于政务,生活节俭。朱元璋远征途中死去,仰天大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崇祯皇北平失陷后,煤山自尽,涕泗横流:诸臣误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高晓松提起大明,提到“大明三无”,即无名将,无明君,无名人,我却对此不置可否。太祖遗训: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这不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但这是一个有骨气的朝代。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大明,绝不能是靠着运气,那些躺在大明基业之下的无数仁人志士治理着它,那些倒在边疆荒野的无数将士保卫着它。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世上真有这种人,为官清廉,为国为民。“西湖三杰”之一的于谦在建国不久出生(1398)。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战让京城处于危崖之边,他力排众议,“言南迁者,可斩也!”,带兵成功保卫京师。在我看来,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却是,被诬陷死后,朝廷派人抄家,竟无颜面继续下去。《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凤手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万历新政”的张居正,在看透官场后,已然明白,必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首辅大学士,才能够更好地实行自己的改革,救国救民。这是一个灰与白共存的人,铲除异己,居高不敛。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位实干家,至少他知道,坐在这个位置上,应当做一些事。
学富五车,冠绝大明
“心学”开创者王守仁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龙场悟道,终成一代圣人。这是一个天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骑射兵法,无一不通。《明史》称其: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我却觉得,百年难得的天才。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崇祯帝,这是一个有心救国,无力回天的君主。铲除阉党后,后金为患,稳住后金后,国内暴乱,曾六下罪己诏。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总有解决不完的忧患,直到死前才发现:诸臣误朕。他很想中兴大明,奈何大明气数已尽!他用自尽兑现了先帝的遗言。
电视剧《康熙王朝》有一段经典台词: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这句话道尽了历代王朝覆灭的根本。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当登上无数人梦想的权利巅峰,他们发现,即使手握生死,即使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却时刻如履薄冰,这是一个孤独、危险的职业。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曾说: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思度过一生。但是这世界有许多生不由己,还是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或者已然在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