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9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900字
忘记了是先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先知道这本书,像是人们总是记不清什么时候记下和什么时候忘却了一样。
电影是先搜寻来看的,并不是一口气连续的看完,因为并不晦涩充满着温情,所以每一个场景和片段还是那样记忆犹新。
随手翻看了书前的几页序文,有一段文字很贴合自己的心意,他说,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自然是关于“旧书”的部分,但旋即使之动容的,则是关于书写。
“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秘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我由衷相信,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
记得和朋友的交谈中也会提及这样的情愫,喜欢那种旷日持久的踏实,跟不上那样迅驰的节奏也不愿可以的追赶,喜欢书捧在手里的阅读,喜欢书信时留下的笔迹和用心书写的字句,即便是琐碎和日常,也像写给自己的话语般真挚。这样说,也并不是要完全的抛离现在的便捷,既然它是便捷的,它也实在是便捷的,不会因为城市的阻隔,时间空间的阻隔而失去观看和阅读,遇见和交流。
这书的篇幅很小,大多都是汉芙与旧书店老板弗兰克的往来书信。
他们隔着的已不止是一个城市,而是国家,纽约和伦敦之间,书的流动,信的流动和心的交流,二十几年,素未谋面。汉芙几次想去哪里,可始终未能如愿,却是在弗兰克去世后,走进了它。
影片的最后,汉芙坐在自己房间的书堆中,默默的在心里说着,“我期盼了好多年,过去我常看英国电影,只为了瞧瞧那些街道,多年前,有朋友说,到英国去的人,都能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我说我想去找英国文学中的英国,他点头说,他就在哪里。也许在,也许不在,环顾四周,我确定一件事,它就在那里”。
“卖书给我的人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也去世了,可是书店还在。”
“若如果你们刚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替我吻它吧,我欠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