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9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900字
这是一本特别有温度的书,看这本书时有惊叹,也有羡慕。惊叹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惊叹孩子们和母亲之间如此深刻的谈话,同时也羡慕,在他们的人生路上有这样一个人在时时刻刻分享着不同人生感悟,也引领着他们去思考。很多的故事有太多的同感,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父母炙热的目光。看看龙应台,他长大的儿子让她感受到的是渐行渐远,作为儿女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是在极其标准的传统的中国家庭长大的孩子,哪怕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一个人住校学会了独立,但在父母眼里依旧是长不大的孩子,一起吃饭怕我夹不到菜,还会说一句“***,你要不要吃***?”小时候,很依赖妈妈的这一句话,因为只要点头,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吃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可是长大了,当很多人坐在一起吃饭,妈妈拿起筷子的第一句话依旧还是那句“***,你要不要吃***?”长大后,每次听到这句话,就会开始觉得丢人,面红耳赤的默默给妈妈一个眼神。其实,现在想想,每次的妈妈一定特别委屈。小时候会缠着妈妈教我读课文,慢慢的越来越嫌弃妈妈方言太重的普通话。小时候,妈妈包揽了我的一切衣食住行,可是从初中开始就拒绝了妈妈买的任何衣服,嫌太老气。小时候,什么都围着妈妈打转,长大了和妈妈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有仅剩的寒暄。其实有时一次又一次的反思过,面对长大的我,妈妈的语言里多了几分小心翼翼,每一次面对她的小心翼翼都特别的心疼,其实我知道这都是我在成长里给妈妈划下得痕迹。
一直喜欢跟别人说,我还没有经过叛逆期就长这么大了,现在想想,好像并非如此,在爸妈的眼里我确实是个乖孩子(我希望今后我的孩子不要像我这样太乖,总觉得太乖会没出息),但想想,虽然我的言语行动里没有同龄人有过的叛逆,但我的每一个决定又何尝不是太过自我的决定呢。
刚进高中时,爸爸说希望我的大学离家近,不出省最好。高中毕业时,爸爸说,你到哪我都支持你,只要你不出国就好。大学毕业了,我选择了出国,爸爸说不论你到哪我都支持你,年轻就是要去闯一闯,只要记得回来就好。今天,现在异国的土地上。看到这本书,想起一路走来爸爸说过的那些话,还未为人母,很多东西并无法有切身的体会,却湿了眼眶[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