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1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100字
20180719《万历十九年》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黄仁宇
《人民的名义》中多次提及此书,电视剧是反腐为主题的,因而想当然也觉得此书中也多会涉及这个主题。而通过《明朝的那些事儿》来了解到大明一朝,除了洪武大帝朱元璋依靠强硬手段整治贪官污吏外,留下深刻印象并可以可以贴上廉政标签的人只有一个:海瑞。
在《万历十五年》中,关于海瑞的章节是第五章,第一章内容关于深受四书五经、道德礼仪、文官体制、虚伪束缚的万历皇帝,第二章内容关于张居正的继任者,隐忍守旧、甘于居中调和的首辅申时行;第三章内容关于有雄才伟略却甘于两套标准行事的张居正;第四章则阐述了申时行任首辅时和万历间的复杂形势;第五章是名人海瑞罢官故事主人公海瑞,清廉的过分,却矫枉过正不受人待见的海瑞。第六章是知名民族英雄戚继光,有韬略却生不逢时,本可以扬名海外,却被安排到了北部守卫边境。第四章则是被称为思想家的李贽,怪诞不羁,一方面要脱离世俗道德的束缚,一方面有与现实社会纠缠不清,就算是和尚也算不上好和尚,最终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沉醉迷失,寄希望于自己的《藏书》《焚书》有朝一日成为为统治者推广的“四书五经”那样的治世经典。
书中的最后一段话是“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他们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身份的人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惑,归结起来也是各自在面对“知”于“行”的困惑。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们的悲剧,而造成悲剧得罪魁祸首就是“道德”。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我想这应该是全书的核心思想。知识分子从小在四书五经的浸泡下长大,一个成功的读书人背后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大部分人怀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朴素梦想,憧憬着有朝一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这是每个人心中“阳”的一面。入仕后却发现了自己“阴”的一面,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自己的权利、关系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道德还要求当官后要时刻考虑为了他成功做出付出的宗族的利益,要考虑把全族带上天。李贽倒也洒脱,辞官改姓出家,只为摆脱“道德”的束缚,李贽也看的清楚:天下知识分子登科提名为的就是功名,建功立业、经世致用只不过是道德对他们的要求罢了。
“阳”与“阴”,“德”与“私”,“成”与“败”,道德不会一成不变,人心总是难测,或许,“知行合一”才是至圣的不二法门吧,多么简单的道理,要做到却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