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刀锋》读后感_900字

2019-09-08 03:04:36 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900字

在这个时期读到刀锋真是恰和时宜,像上次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一样,读时神志专而一气呵成,他的书有股难以名状的力量驱使你追读下去。


读刀锋便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作者的另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与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三部作品都有其作者想要弄清楚或探讨的人类究极问题–“我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我将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路难行”。

—《迦托·奥义书》


高更、悉达多、拉里都是大哉问的探寻者,而结果是高更坚持了所热爱的,为艺术献出了一生。悉达多终悟道生命本身之宁静,而拉里虽并未有清晰且明确的答案,但他着实也在悟道的状态。许多人会对这三者的探寻抱有期待,就像他们看到“得道高僧”“禅宗大师”字眼,总想遍观臆想的超能力一样。


但结局的平静终究使他们失望,因为得道与否,世界本身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唯一改变的是得道者的内心。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如今深信更不疑”。


历由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心境有了莫大的改变。也许不同人的心境概述是不同的,我的理解为–––理解了命运的本身是变化,能够以平静且包容的心接纳和感触万物,对万物又生而不持,长而不宰。无论江湖与庙堂,心如磐石,八风吹不动。在刀锋的两面,山都是山,水都是水,只是“心”已不同。


对大哉问的理解只述至此。


伟大的文学作品是讲人性、命运及世界。他不确定任何道路,不指明任何方向,不给出任何定论。毛姆将艾略特、伊莎贝尔、拉里的心理状态清晰的写出来,避开自己对意识及价值观的评判,他同样给了任何一个追问以较圆满的结果:伊莎贝尔拥有了一生她期望的上流社会的物质生活,给了拉里获得证悟的心灵状态,艾略特也平生混迹上层社交圈并未跌下神台。每个人的现实与势利、纯洁的追求、邪恶的占有,毛姆都没有压制和偏袒任何一方,那是低级小说家的把戏。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