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读后感_9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900字
《彷徨之刃》的主角是一位妻子去世、与15岁的女儿相依为命的父亲,烟火大会后翘首以盼、却迟迟没见女儿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赤裸冰冷的尸体、令人发指的遭受凌虐的录像,为复仇而成为警方通缉的杀人犯。各种角色的“闪亮”出场凸显出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张力:
(1)少年犯与法律。少年犯如此凶残且毫无悔过之心,法律却要保护未成年人——在此种“包庇”之下,管教所待几年仅仅是再次出来祸害社会的缓冲带而已。甚至以保护未成年人为名,少年的名字不被曝光,案件也不会公开审理,法律的软弱只会令少年更肆无忌惮。
(2)受害者家属与法律。法律摒除了受害者及其亲属的感情,他们无处宣泄的悲伤与愤怒转化为更为猛烈的报复——一旦身份从受害者转为施害者,遂成为法律制裁的对象。书中男主角正是背负着道德的十字架,在法律与正义之间彷徨。
(3)媒体、公知与大众。个别媒体事无巨细的描写犯罪细节,以博取眼球;在电视栏目里将另一位受害者父亲作为玩偶般戏耍,赢得收视率。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为恶行滔天的少年犯罪分子辩护,夸大犯罪少年的不幸原生家庭和悲惨童年,希望以他们的犯罪行为为垫脚石,教化他们,给他们新生,让他们重新做人,却又忽略受害者家属的情感诉求。作为普通民众而言,表面上呼唤正义,斥责法律的不公,同情受害者,往往以自身利益为转移,新闻话题转换意味着遗忘过去种种,或漠不关心,或醉心于媒体披露的种种犯罪细节,书中被凌辱的少女多数未去报案选择了沉默,担心家庭蒙羞、嘲笑讥讽、大众闲暇时的消费品。
(4)警察与执法。最了解法律弱点的警察情感上最能理解受害者,甚至会私下支持受害者的复仇行为,但作为执法者不能不履行职责。正如警察久冢、织部所困惑的那样:“正义存于人心底,还是空洞的条文中?法律保护的是受害之人,还是凶手?无辜少女惨遭凌虐杀戮。在丧女的悲痛面前,世间哪个父亲不悲怒交加?长峰重树亡命天涯,发誓要为女儿报仇,要血债血偿!苍白的法律与复仇的渴望激荡长空,那把彷徨之刃将刺向何方?”
阅读建议: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