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_1200字

2019-10-05 13:30:07 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1200字

这本书发表于2010年6月,那会儿我刚参加完第二次高考。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2013年6月,那会儿我刚结束医学院的课程学习,即将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那会儿是谁推荐这本书的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是去图书馆借了纸质书回来吧,然后如饥似渴的看完了,对当时的心情冲击很大,并且有些东西因为阅历,年纪,经历,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盲目的吸收,并没有引起自己深层次的思考或者共鸣,行动或者改变。                         只是觉得,噢,原来还有心智模式这种东西存在呢!                         第二次开始看这本书是2017年6月,那会儿我刚经历硕转博,面临各种形态起伏,老弟分享给我了这本书。                                                 第一眼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书,总觉得,这本书我看过,应该没多大意思吧。因为不久前才看了艾力的一本时间管理的书,总觉得里面多少有些新东方的写作套路。          然而,当我真正的再次走进这本书,我发现作者所说的心智模式,不久前我们目前研究的脑神经科学方面的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结合体吗?                                                     我们的大脑或者神经元通过对躯体接收的来自周围人或者物的刺激,转化成突触电信号或者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并通过神经调控作出相应的本能或者防御反应,转化成我们的思想或者行为的变化,在心理学层面就是心智模式,在生物学层面就是基因调控,在神经学层面就是认知反映。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心理模式,或者认知反映多数是可控可调节可塑可管理的。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或者行为习惯的塑造,我们可以在生理功能的水平重塑我们的神经环路,调控我们大脑不同脑区的放电同步性和相关性,改变我们对于同一刺激的行为反射。这就是心智模式的重塑吧。                                      读同一本书,但是通过专业课程和研究的学习,我已经学会用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所接受的信息,这也说明了专业训练对于心智模式和认知水平的改变吧。科研人的质疑,刨根问底,独立思考,数据验证的习惯已经开始影响我对于事物或者新知识的判断了。但是古典书中对于人文的思考还是经常会打动我这个理科生。                                 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我们面临选择,面对挫折,直面人生;我们呐喊、彷徨,我们奋斗、前行,我们收获、感恩。我们面对无数堵墙,我们拆分无数面墙,我们同时又给自己筑起了一些墙,然后又打碎这些高墙面对新的风景。             一路且行且歌且叹且珍重,最终我们成为了自己,无论别人眼中的自己成功与否,幸福与否,我们都在自己的选择中活成了无可替代的样子!但是,古典告诉我们,原来我可以这样活,原来生活不仅仅是现在的模样,她还可以更千姿百态!是的,古典告诉我们,拆掉高墙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自己。推荐[鸡]
当然咯,听过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必须明白知易行难啊!行动才是关键!Action[机智]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_精选读
  • 《非理性的人(译文经典)》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的礼物》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三闲集》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冷山》_读后感_1200字
  • 《岛上书店》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看得见》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万物生而有翼》_读后感_12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12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