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_11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1100字
以下书评摘自知乎我的读书专栏《坐在大街上哭的那个老头》。
于我而言,读书就如同喝酒(虽然我并不喜欢喝酒),倘若没有一点劲儿是很难下口的。《许三观卖血记》大概有四五十度的样子,也算好酒了,自然是白酒,所以我在评价栏选择推荐而非力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辛酸的故事,令人唏嘘。小说前面很大一段篇幅都没有放在许三观卖血这件事,而是讲述许三观和“油条西施”结婚,生了三个儿子后和许玉兰之间的种种纠葛。最开始讲同村的两个人带他卖了一次血,教授他卖血的“常识”,比如:卖完血得去吃一盘炒猪肝,二两热黄酒,猪肝补血,黄酒活血。
在那个年代,一包盐九分钱,买肉骨头才几毛钱,一个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也就两三块钱。而卖一次血却可以得三十五块(我觉得有点不合理),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靠着第一次卖血得来的钱,许三观成了家。自此许三观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卖血可以得很多钱。就像现如今的各种信用卡融资和贷款,无抵押,分分钟下来还不看征信。小人物变相有了获得资本的渠道,这像是一颗火种,被阿方和根龙点燃后就一直在许三观心里燃着,四十年后他又将这火种传给了两个年轻人来顺和来喜,这样的“传承”生生不息,也许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换了模样和形态。
许三观这一生共卖了十一次血,第二次为了赔一乐打伤方铁匠儿子住院的医药费,第三次为了弥补出轨林芬芳的愧疚,第四次为了在大饥荒的年月让家人吃顿面条,第五次为了想让那个时候正下乡而身体又不好的一乐和二乐生活好点,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长吃饭,以便更快调二乐回城工作。后面一乐得了肝炎,得去上海治病,李血头怕出事,他就只身赶往上海隔几天去不同地方卖血,第七次在林浦,第八次在百里,第九次松林,第十次黄店,第十一次在七里堡和长宁。许三观四十年的卖血史里(前十几年很少,后面频繁)经历了很多历史事件,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饥荒,文革。借小人物的角度也能一窥当年那些辛酸的历史,特别是闹饥荒哪一段,令人扼腕。
每次面对人生的困境,许三观用卖血这种方式解决,他也只能用这种方式,至少还有这种方式。对许三观来说这就是那个年月面对困难的希望,前十一次卖血都是为了家庭,也可以说是为了“别人”,有一点肯定是他的血“价值不菲”,而且可以卖出。可最后一次,他被新来的血头否定了,这无疑似给身处绝境的人堵上了最后一堵墙,一个人倘若生活的希望全部熄灭,又怎么会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呢?所以他重走了往日的街道,最后在大街上哭的像个孩子,那是那个时代给他留下的无法抹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