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百年孤独》读后感_1200字

2019-09-21 20:30:59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200字

#悦读#《百年孤独》&《番石榴飘香》

先说两句题外话。我读到的第一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是《百年孤独》,这本书,很难说。至于有多难说,大概用一件事就可以说明:这是我今年读过的书中,唯一没写读后感的一本。因为它被评论家们捧得太高,而我着实认识不到那样的境界,所以不敢写。

进入今天的主题,来说说《番石榴飘香》。它是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好友P.A.门多萨的谈话录,以及门多萨对加西亚成长及创作历程的简介为主要内容。很好看的一本书。欣赏两位大家的对话,真是一种享受。品味其间的智慧与气度,可谓有滋有味、快意人生。

更难得的是,阅读过程中,我始终在庆幸,读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亲自解读。亲自解读,重要吗?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过度解读”。

第一次产生“过度解读”的忧虑是在课本中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时还小,说实话,读不太懂(当然,现在也读不懂),真的不觉得先生的作品有人们分析的那么高深、那么玄妙。“妈妈,写文章要那么累,还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深意吗?”当我疑惑不解地向妈妈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妈妈告诉我:“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地强加上去的。”妈妈的回答成了我阅读路上的指明灯。

一直以来,我最为担心的“过度解读”是《红楼梦》。且不说从前,单说今年,我已经读了7本与《红楼梦》相关的书。每本书的观点虽有相似之处,但也颇有不同,所以,每每读到他们以极为自信的口吻笃定地分析曹雪芹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和高深的写作意图时,我总是会产生深深的疑惑:“作者真的是那样想的吗?”我读人们对《红楼梦》的解析,却又不相信他们的解析。其实我很想听曹雪芹先生说一句:“谢谢你们把我的作品说得天花乱坠,但是,那不是我的本意。”

谢谢《番石榴飘香》,谢谢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谢谢他们为我的观点提供了支持,并解开了我多年来的困惑。下面,摘抄一段书中原文(“加”代表加西亚·马尔克斯,“门”代表P.A.门多萨):

门:评论家总会在你的作品里找到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

加:要说有什么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那也是不自觉的。不过话说回来,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评论家和小说家完全相反,他们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

门:一谈到评论家,你总是充满嘲讽的口气,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评论家?

加:因为他们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冒着大放厥词的危险,承担解释《百年孤独》之谜的全部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什么一本正经的作品,书中有很多给最亲密的朋友的暗号,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发现。

而我,正是由于长久以来对于“过度解读”的担忧,所以读后感一直写得“怪怪的”。我几乎从不分析书中的思想,只谈阅读带给自身的感受。偶尔也有小伙伴对我说:“读完你的读后感,我仍然不知道那本书写的是什么。”现在,就让我来回答你:“书里写的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你的心灵感悟与成长。”

  •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第10版)》_精选读
  • 《非理性的人(译文经典)》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的礼物》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三闲集》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冷山》_读后感_1200字
  • 《岛上书店》_读后感_1200字
  • 《时间看得见》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万物生而有翼》_读后感_12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 《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12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