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900字

2019-10-09 16:02:48 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900字

读《最好的告别》

刚读完作者的序言,就像曾读到康德那句无奈的疑问“我们不知道自己凭什么被赋予了极其短暂的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何地将交出生命,重新加入到自然之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去”一样,心中矫情地升起对人类真真切切的爱和同情。尽管作者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也反复强调”讨论死是为了更好的活”,但读到他如此冷静地谈论死亡,展示生命终极来临时人的种种抗争, 还是让我心疼不已。人类要不要这么理性地面对死?要不要真把死亡当做一种艺术而竭力寻求其美呢?

经历过和亲人生离死别的人,哪儿会轻易认可“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尽管很少有人质疑“让人们在有生之年住在他们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而不是面对各种冰冷的器械和所谓的科学救助。至少于我,十几年过去了,还能清楚地记得母亲弥留之际我的心理:知道她很痛苦,同时坚信她有活下去的愿望。既然世上有“奇迹”一词,谁不希望它就发生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所以,勉强认可作者的逻辑,但仍然相信母亲在属于她的那一刻,一定还在盼望奇迹!要不然!要不然她怎样安置她那满腔的爱呢?一般而言,人只要有痛感,就说明Ta的知觉还在;知觉在,愿望也该在;人若还有愿望,难道不是生命和爱吗?总之,特殊时刻放弃对某个生命做任何意义人上的救助是一种“死亡的艺术”,让人接受得艰难而无奈。

既然如书中所谈论的那样,生命临终点时总有极致的痛苦(身体上,精神上)相伴,那么阿图讨论的”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是不是个假命题?阿图冷静地说,“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然而,生活在科技时代,于芸芸众生,不这样,又能怎样?有几个像他那样出自医学世家的医生可以咨询?有几个像哈佛医学院那样的医疗条件和人文环境?又有几个像他一样同时有心理学知识的医生?

孔老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可见,生难以知,死亦难以知。生死的交叉点,大概更难以知。因而,只好永远带着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类,看待死亡……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