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_1900字
《白说》读后感1900字
先从“读书”这件事说起,书的前几章便聊到了“读书不是一种坚持,应该是种乐趣。”在这浮躁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当“短频快”成为主题,功利性的书籍占上风,“成功学”异军突起,我们在“畅销书”中,能读出几分乐趣?
常在书评中见到一些未读完就做出的“断论”,就如同我对一些电影未完就起身离座的人深表遗憾。因此,我想说,这本书算是白岩松多年演讲的合集,每一章节都有他如今(2015)年的自我评价。如果非要功利性地认为书中谈论的许多事都是过去式都不顺应“时下”,那么就不要选择这本书。私以为,一本书的价值也许还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背后的思想与思维逻辑,最重要的,比起共鸣,它能带给你什么突破性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老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民族气概。我不是媒体人,但我想对于一些媒体从业者或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将很有“功利价值”。讲到民族气概,白岩松让我看到“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感”的强关联。书中多处提及他个人《道德经》以及传统文化观点。我想,处于种种AB面的中国,很缺乏民族气概与广阔世界观的双重结合。国家进步的过程,也如同个人进化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纠错,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与实际行动,而不是无知的谩骂。能否客观理性,又不乏情怀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也许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尤其在媒体自由化的时代,说什么都可以不负责任,不跟风不叫嚣,保持独立思维辨别是非,“keep calm and move on”,因为很多时候,感性的纵容能让你一时畅快,但理性与克制能让你舒坦得久一点。
下面总结几个课题:
1. 关于幸福
这个课题似乎人人都要说一遍。书中有句话很有意思,大概是“不饿了,却不幸福了”。在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一个馒头就是幸福之源。如今,根据Maslow需求理论也知道,幸福的难题落在精神上,这是一种进步,那么,无论是在物质里苦苦挣扎或是沾沾自喜的人,我认为都是可悲的。
2. 关于无聊
很多人很怕“浪费时间”。选错了路,选错了人,都是浪费时间。从人生苦短的角度来看,的确应该“精选”,但从人生“殊途同归”来看,过程又显得比较牛逼。那么“浪费”一点时间或许收获更大。记得有位长辈说过,“有时候慢就是快。”不得不说许多伟大的创造正是来自“无聊”,很多事的确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也许是前辈对于焦虑浮躁的时下年轻人最好的启示。
3. 关于失败
我们看了太多成功学,但是中国教育似乎很缺乏失败学?记得父亲在我高中时期就常说,他希望我的挫折能来得早一点。现在我才明白其中道理。另一个就是“得失”与“成败”,现代人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似乎下降了,实际上,死亡将是你人生最无能为力的失败,你该如何面对?当我明白了一个有勇气死却没勇气活的人是多么可笑的时候,我很明确我这辈子与“自杀”无缘,我也不会让自己成为弱者。
4. 关于音乐
白岩松分享了他很喜欢的古典乐,虽然我不好这口,但还是从中阅读出了乐趣。有句话印象深刻,“音乐创作,代表这个时代本身”,我想这大概是由于音乐是特定环境下由某个人代表某个群众的发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如今国内的流行乐水平与听众品味。
5. 关于讲故事
读这本书的一大乐趣是这个老媒体人能与你分享很多他接触过的人事物,虽有点历史了,但不会影响故事的感动。说到讲故事,我第一个联想到时下在资本市场里,讲故事何尝不是一个必备技能?
6. 关于善恶与二元对立法则
提及中国DNA里有很大程度“非黑即白”、“好人or坏人”的二元对立法则。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矛盾双方的共生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将发生互相转换。“认知比事实重要”,你怎么看待一件事恰恰成为这件事的走向。就如同善恶,也没有明确界限。我们在做的很多事,更多不是为了体现“善”,或者让人“变好”(因为人本身就是善恶共存体),而是为了抑制恶,那么体制与信仰就起到很大作用。
谁可怜?谁才是受害者?尼采说,“怜悯与施舍是可耻的”。这也许能联系到书中提及的,公益应该是自愿的,你在帮助他人其实是为了恩惠自己,满足自身助人为乐的“乐”。
再说到残疾人,说到社会的尊重与公平。想起曾经一位向听障人士提供就业的义士说过,“不要给他们提供什么特权,残疾人最渴望的尊重就是没有特殊。”所以很多我们自认为的“善举”,恰恰在某种意义上带来更深的“恶举”,这一点的确很值得扪心自问。
白岩松的行文也十分爽快幽默,理性与感性恰到好处地交融,值得细细品味。若扫完我以上的总结觉得“也许会有趣”不妨自己看一下,毕竟这只是我一己之见。我也正在改掉“看到他人只言片语就错过亲身体验”的惰习,让自己不那么“快”,好像是当下我认为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