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_1200字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1200字
文化苦旅这本书,慕名已久,这个暑假总算一睹芳容。其间因为它太多的理性思维,几度放下,弃之一边,读不下去。并不是写得不好,是因为我没有读书的心境。某天,我又拿起中断阅读的此书,居然读得津津有味。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思考和责任,40岁出头的,一个全国最年轻的高校院长,前途无可估量,却毅然辞职,背起行囊,拿起笔墨,用双脚去丈量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地方,研究生态文化,研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莫高窟,藏经洞,壁画,我国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遗产,是怎样慢慢地被外来文化窃取者偷运走,成了他们宝贵的研究资料,而那个令人敬佩的翻译偷偷告诉当地的老百姓,终于阻止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偷运。
刚好看到写山西平遥,晋商的时候,微信上,我的同学晒出了正在平遥古城游玩的照片,不得不说真是机缘巧合。而不久前,在美篇看到了一组平遥古城的美照,那种古朴厚重的美让人怦然心动。而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余秋雨先生很早就说,希望平遥政府部门设法恢复平遥古城的建议。不能不说,余秋雨先生的独到眼光。
文化大革命中,余秋雨先生的爸爸因说错话被关押,叔叔几次割腕自杀,他自己也停课停学,下乡插队等等经历,特别是在辞去了公职之后,被人口诛笔伐,身陷重重诬陷之中,但他想明白以后,远远地躲开,埋头于他的学术著述和书籍整理等文化事务中,不想把时间耗费在与人无聊的辩论之中。
古今中外,有良知的文化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些冤屈,他们内心的痛苦无人诉说,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那些攻击者打人是为了不挨打,您挨打,是因为不打人。文化大革命中那些打人整人的人,确乎是出于这种心理。
苏轼这个古代文化人的遭遇也是让人摇头叹息,他的才华让人心生嫉妒,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丢了性命,那些出于政治投机的人,硬说他的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好多人冲上来糟践他,这个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面,怎么抹也抹不干净。他成了精神上的孤苦无告者,发出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喟叹。被贬到黄州的苏东坡,并不哀伤,恰恰相反,他在孤独寂寞中自省,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于是想到被人诬陷的余秋雨先生,不正像苏东坡一样么。
宁波天一阁创始人范钦家族一代一代人对藏书的守护,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过营养,它,已经成为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
真正的生态文化并不是引经据典就可以的,余秋雨先生是用双脚丈量那些古文明遗址,通过实地考察来感受不同的文化,更有切身的体会。
考察之路是艰苦的,跨越千山万水,有时甚至还会有生命的危险。历经特殊年代,文化人对文化的坚持和苦心维护,面对别人诬陷时的无奈和隐忍。
这场旅行,耗尽了一生的心血,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了,但纵然身陷沟渠,也要仰望心空。余秋雨先生带着一颗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的心理状态,完成了一次苦涩的文化之旅,完成了中国文化向国际社会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