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_1100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00字
【时光社】03 吴凡笔记+领读人曾老师点评
吴凡笔记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微读,238页。
看到这一章节,心有所感,一记。
主要是做学问。曾氏对诸弟做了简要规划。
曾氏认为,学习文章,需找到与自己性情相近者,深入研习,以窥门径。曾氏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明了的知道,若一个人的学习与自己得本心大径相庭,是缘木求鱼,终不得其中三味。然,对于个人来说,尚处于一叶障目,四处蔓延之状态。曾氏能站在一定高度去罗列一贴切道路,以供兄弟之求学精进。由此可见一个家族,或者一群人的拔高和成长,是需要一个动力源存在的。人的资质不同,生存际遇也各不相同。亦难免参差不齐。
读书观文,想的总是自己。这也是一直以来的歧途,或者是丰富自我的正途。精神世界会开辟无数道场,如三千小世界。文字终是其中一粒。若是文字笼统的概括了全部,我会认为,此处尚是模糊。
也可能会陷入一个丑陋的畸角。世界那么大。无论自己认为这是智慧,或者是真实。总是以一副井底之蛙来看待。人之所以微渺,大概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关于学问,我也是不得其门而入。上次微读人间词话,我看到了意的存在。人们栖息,或者规律生长,总有意飘忽其上,环冠缭绕。今天看曾氏家信,看了二百多页,我又得到了些什么呢?人总是想着去收获,或者印证些什么。即使一无所有,就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么?一个人活出来的东西,又怎么能被外物所累呢
曾老师点评
吴凡书友的这一则读书笔记,是在看了曾国藩的一封长信《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之后所作。我很赞同在一群人或者一个家族里,确实需要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来引领,修业也好,进德也罢。一般人就算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因为智识不足,往往不能一窥门径。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登高而招,说,往这边走!一群人或者一个家族里有这么一个人引领,是幸运的,就如曾氏家族那样。
其次说到我们读书,常常与“我”联系起来,这究竟是正途还是歧途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有用或者无用的问题。一切以“我”来关照这个世界,这个书籍。显然是希望这个世界、这本书对自己有用。这无可厚非,也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普遍观点和做法。书籍浩如烟海,没有人能穷尽之。但是若只选对我有用的来读,则势必会造成视野狭窄。井底之蛙之讥,大概就是这么得来的。况且正如庄子所谓的“无用之谓大用”,我们涉猎每一个陌生的领域,都会提升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焉能无用呢?
吴凡书友看《人间词话》,收获了一“意”字,我不知道他的工作是否涉及文学领域,但是这次阅读活动,难道不是他的有用的收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