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_1200字
《无人生还》读后感1200字
都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现在来读这本古老的侦探小说,更多的是向那个古老的年代致敬。这位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 在66岁那年,荣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克里斯蒂迷”,英国女王玛丽也把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作为一种最好的享受。
侦探小说模式中,有两大模式由《无人生还》开创:童谣杀人模式和孤岛模式。阿加莎的文字平实简单,善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创造诡异的气氛与环境。如今来看故事的设局、发展、悬念,人物的塑造等,都显得十分的老套,模式僵化。对于饱读并沉醉于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我来说,完全无法被打动和吸引,更不可能达到如某些推荐书评所说的效果--当读者读到这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侦探经典作品”,“会被震惊和恐惧牢牢钉在原地。”
作为悬疑推理小说,或许它有些过时了,但是,我认为这部小说最能打动我的,也是我认为最永恒的成功在于,阿加莎对于“罪”的剖析与反思。来到岛上的十个人,揭开道德的面具,没有一个是干净的。法律无法判他们有罪,可是,他们个个罪孽深重:有滥用职权操控嫌疑人命运的法官;有被爱冲昏头脑溺死无辜孩童的女教师;有为求自保而不顾他人性命的上校;有高举道德大旗迫害仆人的老小姐;有故意送情敌到战场上送死的将军;还有醉酒后手术害人性命的医生,无视他人性命让无辜儿童命丧车轮的公子哥,还有为了钱财作伪证害人的警官,以及同样是为钱财而害死雇主的管家夫妻⋯⋯这十个人聚集一堂,以为即将开启一段美妙的假期生活,却猛然听见不知何处传来有关自己“罪行”的描述。游走在法律边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平日里,他们或胆怯,或自责,或假装满不在乎,或真的满不在乎地继续生活。是早已遗忘,还是一直耿耿于怀?在这个孤岛上,重新面对自己的罪孽,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逃不过去。借故事中的人物之手,阿加莎对那些“法律之外”的罪,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
“不管是作为‘解密破案’的推理游戏,还是作为‘社会控诉的’浮世观察,侦探小说尤其是西方经典侦探小说,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般大众通俗读物的范畴,社会价值不容小觑。”
“如果你认为诡计和正义是侦探小说之终极,那么你很可能误解了阿加莎,她创造孤岛上那个“各种矛盾的集合体”的角色,在最后将犯罪动机揭示为正义的黑化,这时给你当头一棒——她将作为读者的你同样困于犯罪现场、尾随她步入一个个怪诞的心理世界、然后不由自主地思考人性。”
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无论是谁,当欲望的贪恋占据了邪恶的上风,都有可能迷失自我,做出罪恶的行径。阿加莎在设计罪案的同时,也在试图阐释所谓“罪”的意义。剖开道貌岸然的表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魔鬼的罪恶。在法律,道德无法触及的深渊,在每个人所犯下的恶面前,无人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