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读后感_1200字
《湖畔》读后感1200字
印象深刻的几点:
1. 其中一位母亲在被问“难道不相信孩子们能考上”的时候说,“就是因为这么努力,考不上不是很可怜”的,做了越过人性道德底线的事。
这就是许多“温室花朵”的来源吧。除非完全隔离孩子不与外界接触,否则你很难消除这个世界的阴暗面,而孩子也终将遇到他们自己的挫折与历练。而之前被费力保护着用美好“欺骗”的他们,又该如何一下子经历世界观都被颠覆的打击?父母的存在,并不是自己承受而让孩子远离危险。为人父母能做的,只有教过孩子应对危机的办法,和站在他们身边一起度过难关罢了。
2. 主角一家人隔阂的消除,竟然是通过一个生命的流逝这样惨痛的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到底被什么蒙蔽的双眼,我们到底为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也许想法都在的,想要问候父母,关心友人,做做人性需求却在现世眼里“浪费时间”的事。这种时候,面子之类的往往会跳出来,劝说“以后有的是机会呢”。但殊不知,一次一次的退缩和逃避,也许就埋下了什么,未来长出的亦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3. 主角最后说,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而自己也有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过错完全是大人一手造成。这也就是为什么为人父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因为你在影响的,是另一个人的一生。很喜欢我母亲告诉我的,她对我的看法。母亲说,自打我出生,她就一直把我当成一个人来看。所以所有的事情她都是谨慎而尊重,从不敷衍,亦无强求。我想,一个孩子,产生了抹杀生命的痛苦和烦恼,却都不愿去跟父母商量。你们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孩子也未曾信任过你们吧。
4. 这种结局,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个故事最让人悲伤的,就是明明发生了极其不对的事,每个人的做法却都好像没有错。死者透露了敲诈的隐喻,所以被杀了。但杀人难道还分什么该杀什么不该么?生命的分量是一样的,不论这个人身份如何,作为如何,一条人命总是一条人命。父母袒护孩子做错了么?当然,法律面前肯定是负面的。但人性面前,如果几位家长或者男主,最后大义凛然的去报警了,我们会觉得畅快么?至少我也不会,老实说,结局如何我都不快乐,因为悲剧已定。但男主的话还是给了我一些思考。灵魂留在了湖畔,这应该就是最终的天道轮回吧。人在做,天在看,法律也许不能涵盖所有,但苍天放过谁?既然,这件事情值得用一生的良心谴责去背负,至少这个选择,我无权评论。其他的家庭也许“坏掉了”,但至少主角一家,应该是选择了责任的。责任不一定要背给外人看,出卖心底平静换来的,也许亦是承担。孩子杀了人,但能说他什么呢。不管他是谁,他的行为必然有他的道理,有他的考量。无论是杀死别人的,还是抹杀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这种决定,我们成年人,作为家长,社会,没有发现没有询问制止,就是共犯。家长,在思考孩子应该成为职业什么收入水平什么社会地位的人之前,不是更需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善良的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