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_900字

2019-08-18 18:36:30 读后感

《南渡北归(增订版)(全集)》读后感900字

感谢@单恋 赠书。耗时75小时,终于把这部150万字的巨著读完。读到最后并不轻松。这本书有个特点,作者旁征博引了大量的日记,文献,还原了较为真实的历史。

“南渡北归”出自陈寅恪的《南湖即景》诗――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所谓“南渡”,如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言:“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插图]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大片国土沦陷,政府与人民流亡西南,为第四次南渡。

1937.7.7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天津的各所高等大学,为了更好的保存师资力量以备科教兴国,决定南迁。先是到湖南长沙,后来随着战争步步逼近,又辗转到云南蒙自。后又迁入昆明,一部分研究机构迁到李庄。

本书描写的就是众位学士儒林,大师教授从抗战到内战到文革,各自的经历与结果。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各位大师仍不忘钻研于学问。曾昭伦在躲避空袭警报的间隙中读完《罪与罚》;童弟周花了几年的私人工资买下显微镜做实验;陈寅恪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柳如是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谓大师者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坚强的毅力,还得有高风亮节的品格。

国共易鼎之后,北归一梦终成空。个别人因为错误的预计中国会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遂决定南下。另外一小部分人去了台湾,自此与大陆永别。而选择留下的人大多数最后都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

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人应该知道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历着“白色恐怖”。相比于文革,小巫见大巫,但同样残酷。荒唐的年代,把人性的恶尽数逼发出来。在大时代的环境下,我们只能被裹挟着前进。想要明哲保身太难,有点气概的人最后不是疯就是死。穆旦那首诗写得好,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都说忆苦方能思甜,看完这本书,我真的觉得生活在当代是幸福的。有机会我想去李庄走走。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