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_9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900字
继鲁迅先生后直面国民性的深刻。
北方小城单调的美丽,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人们的愚昧与麻木。
一生究竟要多少悲苦,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凌晨两点28读完这本呼兰河传,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这是在经历了世事无常、变化沧桑后的萧红回忆童年之作,对记忆中呼兰河民俗世态的描述,对慈祥善良的祖父的深切怀念,这是她对于故乡回忆中唯一的深情。
从给祖父的帽檐撒玫瑰,从祖父带她去后花园看世界,祖父的慈祥温善陪伴了萧红,萧红的天真无忌也给祖父带来了难得的乐趣。感受到真切的爷孙情,萧红看到满园自由的蝴蝶蜻蜓飞、红粉花儿开,小小的她已开始感慨“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也正是凄苦飘零的萧红历经凄凉的一生追求。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流寓在都市的我们又何尝没有这份浓重的乡愁,在西方文明压迫性的冲击下我们想去追溯一片偏僻之地,找到古民白心。像陶潜的世外桃源,像京派作家乡土家园的淳朴本真。这种情结并不只是怀旧,这代表一种文化选择,不仅体现着过去,或应体现在、未来。
从她开始反抗家族安排的婚姻开始,追求自由恋爱到她不愿依附于男性的倔强,但是童年生活的阴冷爸爸的冷淡、妈妈的恶言恶语、祖母的用针刺,又驱使她追求温暖和关爱,所以她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都会永恒,逃不脱命运,她与家族断绝关系后偏偏被汪恩甲接济与汪恩甲同居,试着去交流思想,却等来了汪一去无回,怀着他的孩子继而结识萧军,无奈萧军浪荡不羁处处留情,萧红终于彻底绝望,再怀着萧的孩子与赏识尊重她的端木蕻良同居,端木肯定她的文学才能,但是思想的分歧也造就了日益隔阂… 无一而终、体弱多病、战火纷飞,终于只有31的文学洛神香消玉殒,而这 飘零凄惨的一生啊。
萧红的一生几乎跨越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抗战胜利这段战火连绵、多灾多难的岁月,这也是一个民族动荡而充满命运的缩影。
流浪一生唯一的温暖应该就是幼时和祖父相处的点滴,可惜“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而如今,小主人也死了。
————一篇不合格的文学评论、不完善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