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_1200字
《黄金时代》读后感1200字
准确的说,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看王小波,早些年就听闻其行文风格与众不同,乍一看,我一脸懵逼的问推荐给我的那个朋友,“你这是明目张胆让我看小黄书呀?”
我不太了解那个时代,道听途说的比较多,就像书中的一句话,“我长大以后,读弗洛伊德的书,看到这么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如果说,仅仅是歇斯底里,大概对不住那个时代。不得不说,作者是个偏执的人,把自己的心中所想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有点向“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靠拢了,但是这不叫唯心主义,这正是写实主义的升华。这种对粗俗事物美感的驾驭能力,我相信大家都叹为观止,没有优美辞藻,也没有唯美景象,这个时代的样子,人们的窘迫,环境的粗糙,却那么真实的摆在我们面前。
我没经历过,甚至听说的也只是谨慎的只言片语,仿佛所有经历过的人,都像集体
失忆症,除了摇头不再表述。但是,王二经历过,他吃过苦受过累,挨过批斗,也搞过破鞋。那是一个人人都岌岌可危的年代,在恶劣的社会形态下,爱情(尤其是性),亲情,友情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沉默就总会有呐喊,所以总会有一些顽强的种子在生根发芽,王二就是。经历过风吹雨打,在夹缝中成长的,生命力总是旺盛,这是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大的讽刺。
恰巧项目上有个老爷子是经历过那个年代,老爷子也是姓颜色。我叫他黄老爷,1950年生人,苍颜华发,戴着一副眼镜,写的一手好字,正科级干部,作为厂长退休的他,精通各种各样的东西,就算是这把年纪,也会用电脑会用微信。老爷子爱抽烟,每天吃完饭,我就带着烟去找他听故事。从文革,知青下乡,大炼钢说到改革开放,听他说老长沙,说社会的各种新旧交替。那也是他的黄金时代,说起的时候,脸上有了色彩。之所以叫黄金时代,大概是因为厚重,珍贵。
我始终都只静静的抽烟,认认真真听,对那个年代,我无法做出评价,也没有资格,毕竟,我没经历,根本体会不到个中滋味。心里怀着满满的敬佩,佩服的是那一代的人,看小波的故事也一样。我有时候想,我们自己经历的这些,对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又会是怎么样的挣扎呢?
所以,有人说王小波浪漫,我不同意。世人皆醉,唯独他醒着。但是从现在的上帝视角看,好像世人都清醒,唯独他自醉。没有什么浪漫可言,赤裸裸的现实永远来的更加汹涌澎湃。冒昧评论一句,我觉得他是流氓,不过是让人怕的那种,因为他是有文化的流氓。
这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王二如果是某些人的缩影,我感觉他就像那个世界的面壁者,永远知道自己怎么走,当然,我并不认为他有拯救的义务。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最近我最想说的一点,人最高的修养,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且不强加于别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