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_900字
《刀锋》读后感900字
看《刀锋》的时候脑海里总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现在看完了,可以写点啥了。
两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非常相似,一个是发生在一战后到美国经济危机后的英国(1920年到1930年后),一个是发生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两个故事有一个“旁白”的人物存在,一个是“我”毛姆,一个是尼克。
两个故事都有奢华的上流聚会和这些堆积起来的虚化表象。只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直指并批判这些光怪陆离的舞会和人的虚伪,它助长了盖茨比和那个时代的陨落,看到的是笼罩在那个时代全社会的浮夸风气。
《刀锋》更看重的是那个繁复的世界里,每个人的选择和内心感受。
艾略特是社交达人,看人先往上数三辈,会在晚年因为没收到聚会的邀请函而哭得像个小孩。
“我”是一个看似无牵无挂的作家,如实叙述着数十年间的所见所感。
拉里经历过一战,看着前一秒还笑得没心没肺的战友,后一秒就在他面前“死得透透”的,在游历各国,并最终在印度找到他心灵上的归宿后返回故土美国。
伊莎贝尔,曾经想为爱不顾一切,但意识到对钱的需求和态度只是两个人分歧的冰山一角后,最终把幸福交给那个一直默默等待并能保证她衣食无忧的那个男人。
苏菲,经历了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对世上的温情已无多眷恋,也许纯粹生理上的刺激来得更直接点。她知晓生命短暂,还能有多少无拘无束的日子,即使没有伊莎贝尔的诱惑,苏菲以后也不见得会好,逃婚、酗酒、乱交、被杀,说行尸走肉也好,那是她的生活。
苏珊,一个不拖泥带水,想做就做的自由灵魂,从一个一无所有带着孩子的流浪女最后变成富豪夫人,别人费尽心思得不到的,有一天会忽然降临。
每个人都有不同选择,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想理解和说服对方,简直就是像聋子和哑巴的对话。
我也曾直指朋友身上一系列看不惯的地方,导致差点吵起来。她为自己的选择有诸多理由,我对那些站不住脚的解释不以为然,其实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看到艾略特和毛姆的相处方 式,我豁然开朗,大家都过着自己舒服的生活,不去比较,不去说服对方,充分尊重不同的选择和价值观,本着善意的提醒和关心就好。
最后用《刀锋》里的一句话结尾:“濯足清流,抽足再入虽非前水,依然沁凉不减”。和“伸手摘星,即使不可得,亦不至一手污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