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读后感_2900字
《失控》读后感2900字
KK是一个编辑,他在采访和阅读吸取了很多前沿的但不同学科的知识后,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形成体系,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联系了起来,构建了一个四通八达错综复杂的网状知识体系。于是我们在生物学中看到了工程学,在计算机中理论中KK又很快联系到仿真。这样的网状思维是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跳出单一的一种视角,回归事物本真,抽象出最原始的逻辑,就像哲学;同时,这样的网状思维又是容易误导的,因为将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抛去支撑其的物理和理论基础,将结论粗略地描述,得到一个趋势一样的东西,然后找到两个不同学科之间趋势的相像之处,动用自己的联想而非科学描述和证明将其联系起来归纳出共同点,缺少KK文章中自己也讲过的“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总归要去芜存真,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但是,结合KK全文所讲的内容:单个前沿学科就已经是复杂系统了,更别说学科交叉后的一些共同特性研究。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课题,要想从上往下用一个精准的理论体系(也即认知方式)弄明白,或许也很难。所以,KK做的也是允许自己的思维“失控”,让思维边界最大化,允许试错,变异出多种思维,多一种思维的角度,人类思维认知的这个整体系统,或许在进化的路上多了一种原材料。
总归,集体层面可以失控(因为应对过于复杂变化环境,不失控意味着要么全盘赌赢,要么全盘赌输,失控只要部分赌赢就可以了),可以依靠大量的变异以及后续的筛选,低效率但有效地探索出一条进化的道路。以自然选择为例,集体层面上的失控变异,是以大量的个体死亡为代价的。个人层面上不可以无条件失控,思维不能成为一个混沌系统,个人层面没有那么多大数量的存在让自己试错,但不犯错,也不可能。失控理论不能应用于个人,那么人对自己的掌控,就在于相对连贯但也调整进化的认知。
对本书的一些理解就是这样一种认知。将一本50万字的书抽象成几条是有些困难的,那我也就写一下印象深刻的点吧。
1. 全书洋洋洒洒讲了群体、控制论、进化论等内容。个人认为着力的基础点在于群体或说复杂系统。作者笔下的群体讲了两点:分布式组织涌现出高级功能;大数量群体筛选出进化。虽然作者全文没有做区分,但感觉两点还是不同的。第一点例子是蜂群、通过多个简单功能模块组成的机器人;第二点例子是自然选择、对大量变异的计算机程序筛选得到满足要求的程序。
2. 对于分布式组织涌现高级功能这一点,要求分布式的各组分自身有较好的自我调整性,因为人类不可能实现对如此多的细节的掌控(掌控也是不合理和过于刚性的),因而各组分有一定程度的“失控”,或说灵活度,也叫包容性。如果不失控,非冗余最高效率解决当下问题的结构,在瞬间变化的复杂环境下会很容易折断。其实失控也只是人类对无法完全预测和认知的问题的妥协。这种情况下,大量分布式自组织结构组合可完成中央控制方式无法实现的功能。
3. 复杂系统中,自然是先行者是明确的老师。但并不完全能说,人造和自然所生终究一致。就如同基因工程,或许熵增的随机概率下的优秀和卓越,在自然中不存在,但在人为情况下是存在的。举个例子,高纯度的硅芯片和高组织的结构,在自然中无法生成,这种人工产生的东西,或许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还例如自然界生物思维方式是线性的,但计算机是并行的。
4. 由于机器人“时间”、“生命价值”、“人力成本”等方面和人力资源本质上的不同,在完成和人类似的工作时候,可根据这样的特点,思考其特有的解决方式。所以,AI对问题的解决,对人类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过程的取代,可能有很多新的、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或想象到的途径去做到,这有可能是AI产品经理的职责。
5. 书中提到研究称,剥夺对外界的感知会直接导致意识的崩溃。“身体是意识乃至生命停泊的港湾,是组织意识被自酿的风暴吞噬的机器。”
所以,保持清醒反应的很重要一点就是保持和外界的联系,观察并获得外界的反馈。触觉,视觉,听觉,用心去觉察,或许能敏锐思维。所以,为什么情绪掌控的时候,通过控制自己身体(听歌、运动)这样的外在的方式,能起到这么大作用。“如果意识直面的大都是自身内部的线路和逻辑问题,那它就只能终日沉迷于自己所创造出的奇思异想”。所谓想太多书读少、所谓旅行、所谓运动。
6.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大家也都感慨的KK对未来世界的预测准确性。90年代的人精确预测到智能家居、移动支付、数字货币、虚拟社区的连接,不过也有预测超前的大数据调控下的个性化控制生产流水线哈哈哈。但实际预测难度有多大?因为很少看过20年前预测未来的其他书籍,无法做个对比这里就不做评论了。另外套用KK自己的观点,大数量的赫尔博斯图书馆中,必定有一本对未来精准预测的书。
7. 进化是群体主义的,不是对个体最优。以大量组分,个体为基础才能启动进化。个体一直以各种手段对抗进化的筛选条件。这种对抗,在高认知社会中就变成了同情和人权。
或许有一天,我们目前用在计算机程序个体上的进化筛选,也会被更为强烈有力的、计算机程序自己进化出的群体道德击败。
8. 控制的未来是:伙伴关系,协同控制,人机混合控制。
9. 达尔文主义,是很难证伪的,无法证伪的就不是科学。目前已经有一些生物科学证明了达尔文主义的一些缺陷,例如生物组分融合理论、元基因控制理论。
10. 混沌实验中三个经验:首先可以抽取混沌系统内在的固有模式,取得良好的预测;进行一次有用的预测不用看的太远;即使是一点点有关未来的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你埋首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少有清晰界定的选择,不完全的信息又蒙蔽了所有的判断,这个时候,要评判过于遥远的选择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了。那么不是说不去判断,而是理解判断的难度。
11.有些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笼罩着空气和水这两种介质的行星并不是偶然。水和空气使得视觉听觉可以实现,接受信号同时对未来预测,对自己目前的环境做出判断。适应性,就是利用信息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广一下,其实大数据也是利用环境信息做反应,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数据用的感知是更加抽象的信息和数据,不是视觉感知上的某张图片。利用大数据,是非常自然非常生物的。信息传递越顺畅,肯定对系统生存就越有利,公司企业也是如此。信息,是用来对现在的调整对未来的应对。回归到水和空气上,信息传递的通道一定要顺畅而不应该有脏数据或混沌系统。
12.文后九律再精简:分布式模块去构建复杂系统,扩大差异化的种类和空间,寻求灵活的调整。
本身失控这本书就挺抽象晦涩了,再试图蹩脚地提炼一下,发现更加晦涩。笔记对读者不友好,算是给自己用的总结吧。毕竟张小龙推荐,或许后面常读常新,再回看笔记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张小龙推荐,可能因为在他那个层次,面对的社会现象或企业管理这种复杂系统情况更多,更有触动点。这样一本书,如果平时少接触复杂系统,可能体会就不会很深。读书,在对自己生活经历触动的地方,感受才最为深刻。所以目前自己认为,这不是一本给刚入职场或在校学生提供实操指导的书,年龄大一些再看可能会更有收获。当然,KK的这种网状思维,对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广度方面还是有作用的。不要问我能提升多少,认知(思维)是一个复杂系统,所以对所谓思维认知这个复杂系统的提升程度的认知,或许想自上而下实现也是很难的吧。
最后记录下数字 50万字书,1万字笔记,3000字书评,19.5小时阅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