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_1000字
《看见》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启读三次,终于读完。前两次都大约读到非典就停了,忘记因何而停,但仅仅只是停,而不是弃。柴静的文字特别有表现力,我常常能从她的表述中形成完整的画面感,犹如一张张照片,但不是连贯的视频式。内容都是那几年间最典型的热点,从她的记者视觉让人了解到这些热点背后的故事,很严谨,也很有意义。但她的文字也有弱点,这本书我阅读的大部分是在上下班开车时通过听书模式播,因为她的文字过于强调细节所以有时会略感节奏不紧凑。另叙述之间偶有跳跃,譬如说,讲A并未结束只是到一段落,穿插B,再回到A,当然,不是逻辑混乱的那种表述,而是在逻辑和表述都完整的情况下任性地来回跳跃。这两点因素,加上听书模式,使得内容的吸引力被表述的不适感掩盖,让人偶尔产生阅读的烦躁感。然而,即使是偶有烦躁感,还是坚持把书看完,因为读的过程唤醒了某部分梦想。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有理想,我的第一理想是当女承父业一名法律工作者,第二理想是将兴趣当职业做一名新闻工作者。当然,年少时的梦最终没有实现,进了意料之中的体制内成了意料之外的jc。阅读柴静的文字,第一反应想到现在南都的赵记者,大学上了个跟理想不搭边的专业后,直至毕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跟赵记者相识不熟的情况下还是定期去逛她的空间,看她读了新闻专业进了南都坚持写的文字,提醒自己不要放下笔,即使梦想实现不了,不要放弃书写。但是当我真正进入职场,我发现我至今不会写公文,尽管xx说我的公文在进步,但只有我自己内心知道,没有一个字是我自己的,进步是因为我找到套路,学聪明了,懂得用我自己思路构文,所以文章显得有层次感显得稍微与众不同。然而,所有的表述,只要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我都会惶惶不安特别别扭膈应,总觉得自己的表述不是公文语言,内心充满抗拒的自我怀疑,只有在查阅别人的类似文章,用了别人的表述我才安心。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抗拒研究如何写好公文,抗拒用公文语言表述,直到看完这本书,突然明白,因为抗拒非自我的表达方式,因为从小写作从不打草稿不背范文不用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就是一篇,这也是读书时代作文屡屡出新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公文写作违背了这种初心,所以本能抗拒。以至于近几年也放弃写作,不懂如何下笔,现在,是时候试着把自己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