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_2000字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2000字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一战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去年有幸在F小姐的播客听到一期《爱情,也许只是一件反叛的事》,在几个主人公中,她选择讲述的是英国贵族茉黛和德国外交官沃尔特的故事。茉黛作为一个贵族为妇女争取权利,她的美丽自信,勇敢大胆,令人向往。
茉黛很有演讲的技巧啊 这一段话 这些例子 非常有针对性和煽动性
女人跟男人做同样的工作,就应该获得相同的工资,但是,他们常常对我们说男人需要养家过日子。”r
台下几个男人使劲点着头——他们一直就是这么说的。r
“可是,一个要养家过日子的女人该怎么办呢?”r
这话赢得了女人们的低声附和。r
“上周我在阿克顿遇到了一个女孩,丈夫离开了她,她要用每周两英镑的收入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让他们吃饱穿好。她丈夫在托特纳姆制造船螺旋桨,每周能挣四镑十先令,但钱全花在小酒馆里!”r
“就是这样!”艾瑟尔身后的一个女人说。r
“最近我在伯蒙德跟一个女人谈过话,她丈夫在伊普尔战死了。她要抚养他的四个孩子,但只能拿女人拿的那点儿工资。”r
“真是可耻!”几个女人异口同声。r
“如果雇主为每一枚活塞销付给男工人一个先令,那也该付给女工人相同的工资。
沃尔特则具备一个德国人具备的所有优点,绅士,帅气,幽默,果断…最令人心动的是,他愿意聆听茉黛的见解,和她一起讨论政治,真正欣赏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茉黛,他们炽热且勇敢的爱情太美好了。这期节目我听了不下三次,第一次听的时候感动到飙泪(怪F小姐的文笔)最后决定自己看一看这个故事。
难怪摩黛会爱上沃尔特 他不卑不亢 为自己的祖国好的方面感到骄傲 但也明白哪些方面还要学习提高 最重要的是 他正确的知道什么是好的 什么不值得炫耀
沃尔特也一样富有爱国心,但他认为德国应该成为现代国家,实现人人平等。跟他父亲一样,他为自己国家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为勤奋高效的德国人骄傲。但他认为他们还有不少东西要学——从自由的美国人那里学习民主,从狡猾的英国人那里学习外交策略,从时尚的法国人那里学习高雅的生活艺术
这样的见解放在现在也有很多男生或者男生家庭不怎么认为
她曾问他是否认为妻子应该什么事情都顺从丈夫,他回答说:“当然不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提服从不服从。两个成年人彼此相爱,应该能够一起作决定,不用谁去服从谁。
福莱特讲故事的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几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主人公,因为发生战争而联系在一起。不看书以前我只知道茉黛和沃尔特,看完整本书,最让我喜欢的除了他们两个,还有比利和艾瑟尔。显然作者福莱特也喜欢这两姐弟,给予他们工人阶级子女非凡的智慧和胆识。在文中,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的爸爸,一个睿智的工人阶级代表。
比利那么棒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爸爸吧 通透 正直
国王哪来的胆量对我们百姓表示同情?他一个国王又对这儿的艰难和危险了解多少?”
艾瑟尔和比利都有热血正直的心,但只有善良又怎么行,他们与很多受人摆布的人民的区别是他们敢于反抗,他们还聪明,知道运用恰当的方式。但正因为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艰辛,他们在争取权益的时候,能获得同一阶级的更多工人的支持。艾瑟尔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情不自禁被菲茨吸引,当她被菲茨强制离开的时候,她有没有可能妥协甘愿被他养在一个房间里? 答案是否定的。她从小的教育使她知道,男人靠不住,她不能那样就活一辈子。小说前半部分的时候,还是可以从艾瑟尔身上看到一些局限性,这也是作者厉害的地方,艾瑟尔经历战争的洗礼,工人阶级的崛起,倡导女权运动,整个世界在变,她也在不断的汲取和成长。最后她与伯尼的几次谈话,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借艾瑟尔之口说了出来,特别是谈到罗素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乎菲茨,甚至在她已经快要脱胎换骨的时候,遇到他还是会心动,为了他考虑一些嗤之以鼻的事情。但菲茨的无知使她明白他不配得到她的喜爱。
艾瑟尔本身是底层 她只有自己往上爬才能做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她也充满同情心 从小生活的环境使她更加的感同身受 她其实不知不觉已经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身处上层阶级的茉黛对底层人们有着真诚而实际的同情,艾瑟尔对上流社会的权利威严有着近似崇拜的渴望,前者是出于道德动机,后者则是处于阶级跃升的社会动机,艾瑟尔身处底层,心却一直待在上流社会。这两者区别大吗?很大!
还有好几个人物,正面,反面的都想谈一下,格雷戈,格斯,列夫,罗莎,菲茨等,有时间好好记录一下。
我想了解我自己的过去。为什么我的父亲要离开俄国?为什么美国要好这么多?这些一定都是有原因的
喜欢看历史(当然不是经人挑选过的),每次看能对心中一些对当今世界的困惑的问题找到答案。
知道俄国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严重不平衡 也在课上听同学讲过俄国用大量先进的武器设备换只是较少的大米 看到这里才真正体会生活有多艰辛
所有人都在饿肚子。孩子们病的病、死的死。老人们都在等着咽气。情况一天比一天糟,没有一个人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