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_1900字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1900字
网上喷龙应台的人很多,知道她是因为高中历史试题中选择题总是引用她的话,看过她的《目送》,喜欢她的散文和随笔,觉得意味隽永又很有生活气息,这本书也是一样,描写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许多事情真的发人深省。书中有很多华安和华飞童年时期的照片,长得很讨喜,真的像洋娃娃。龙应台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流溢在字里行间,看到两个孩子慢慢长大,距离也慢慢拉远,想必十分难受,但这是成长的过程,我们与上一代如此,与下一代也是如此。
龙应台身份很多,但她爱极了母亲这个角色:
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龙应台当时在德国教书,工作之余还要写作,十五岁的华飞回忆童年,在本书的跋中写道:
我们在黑暗中,听她轻轻的脚步声,走向她的书房(也要好几年之后,我够大了,才知道,每天晚上,这个时候她才能开始写作)
龙应台的朋友来她家做客,大家都赞叹新生孩子纤长浓密的睫毛,柔软的黄发,可爱的小手。读到客人离去后的这一幕,心里觉得很难受:
晚上,该刷牙了,老大爬上小椅子,面对着洗手台上的镜子,左看看,右看看,看自己。“嗯?”妈妈好奇地瞅着。“妈妈,”老大的眼睛不离开镜子里的自己,“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他眨眨眼睛。“长呀!”“不密吗?”“密呀!你怎么了?”“妈妈,”他的眼睛有点困惑地盯着自己,“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妈妈放下了手中的梳子,把老大拥进怀里,竟觉得心酸起来。
去新生儿家里做客,但凡人家已经有孩子,一定不能忽视掉其他的孩子,这便是做客的技巧了,带礼物也要顾及到婴儿的哥哥或者姐姐,要让孩子们感受自己也是受珍重的。
华安和华飞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龙应台如此说道:
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吸吮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有点无奈,但许多时候就算是性格也是命运决定的,同样的生长环境,同样的父母,因为出生顺序不同,兄弟俩性格就大不相同。
龙应台之所以希望孩子慢慢长大,也许是希望她能够和他们的亲密持续时间长一点,因为孩子们长大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路,不会再成天黏着妈妈了。十八岁的华安十分叛逆,和龙应台的隔阂很深,她决定和华安互写邮件,邮件里儿子说自己毕业要离开小镇,正在为失去朋友而不是离开父母而伤心,龙应台伤感地说道:
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我猜想要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惨败衰弱,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反观自己也是一样,珍重朋友远胜于父母,宁愿花时间和好友在一起也不愿和父母多说一句话。深感惭愧,在日记里深刻反省,希望能够改正。
龙应台最开始因为担心华安一天会给他发几十条短信,关心他的衣食起居。可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会厌烦父母这种依然把他们当宝贝的做法,而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模式,全方位关心,还是在养婴儿一样对待早已成年的孩子,与其说是怕他们离开自己不适应,而是还怕自己不适应离开孩子。这种现象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写了很多,不赘述。许多父母应该学习如何与成年孩子相处,要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而非巨婴。
通过三年来互通邮件,龙应台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模式:她不再对儿子说应该去怎么做,而是将自己的感受和反应真实地讲述出来,让这个充满激情而又会迷茫的年轻人自己考虑去如何选择。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睿智的相处方式,孩子会觉得受到尊重而非受到管制,父母的意见也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