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_11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100字
很惭愧的说,在翻开之前我一直误以为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小说,结果惊讶的发现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日本人写的...
作者将书命名为《菊与刀》,以此来凸显日本作为一个民族的种种矛盾之处,形容他们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他们既xxx,但又xxx”。经验来说,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两种相悖的表象或原则,只能说明它们共同服从于另一个更高的原则。如果试图去寻找,我觉得大概有两组关键词: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罪恶感VS耻辱感。
毫无疑问,日本是一个十分信奉集体主义的国家。至于为什么如此在意集体而非个体,书中没有明确答案,我猜测最初的起源可能和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有关:狭小、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人民,相比广阔、富饶的土地上的人民,生存要来的困难许多,在大自然面前深深的无力感自然要求人们更多的抱团取暖,于是“集体”对于这群人来说,其意义也重要太多,被集体抛弃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死亡,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或自成风流的隐士生活。
日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并不是很在意善恶,他们在意的只是别人怎么看。作者说人类文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一个文化属于罪感文化还是耻辱文化,即更重视罪恶感还是耻辱感,美国属于前者。中国想来应该也属于前者,毕竟我们一直以来宣扬的是能忍胯下之辱,是清者自清。
而日本作为一个高度的集体主义国家,我以为必然被耻辱文化主导。试想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他可能有一些本能的罪恶感,但还没来得及仔细反省,就已经被周围人的唾沫淹死,这种时候羞耻感和恐惧感必然是占上风的,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更加直接,反馈周期更加迅速。更何况得到集体的认同事关生死,而得到自己的认同只事关良心。久而久之,作为一个群体对于善恶的感觉会逐渐钝化,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善,也没有什么是恶,有的只是社会是否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们争强好胜也好,温文尔雅也罢,忠心耿耿也好,无情无义也罢,都没有什么矛盾,因为这些我们以为的原则从来都不是真的原则。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日本向我们忏悔二战的罪行几乎是天方夜谭,他们可以接受失败,他们可以卷土重来或改旗易帜,但他们不能接受被世界这个大集体批判。
由此也可以一窥日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为什么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他们看来如此重要,因为因循守矩是出错几率最少、最安全的生存方式。任何的等级革命,即使历史书上描写的再“振臂一呼,八方揭竿而起”,在最初的时刻,都是少数派,少数派意味着可能被大集体排斥。
p.s.我其实不太相信什么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人性大概从一开始就是复杂的,恶让我们得以生存,善让我们在生存的同时尽可能慢的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但我以为放弃辨析善恶,总归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