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9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900字
这个结尾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传统,或许在书中,或许是现实存在的,村里的每一个老人在到了年纪时,就会收拾好细软,走进一片林子去,再也不会回来。子女也不会去寻,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陆焉识最后的出走也是这样的,一个被打上了烙印的人再哪都是显眼的,一辈子追逐的自由最后竟然在远离了社会关系的地方才能找到。他的处境大部分是因为那个错误的身份,但在现代生活中,剥去了那些隔阂的外衣,人性的幽暗变得更加赤裸裸。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讲的,中国人的“私”体现在群己界限的划分上,这个界限是可以伸缩的。对冯子烨来说,在外人刘亮面前,陆焉识是属于“我”的阵营的,对着自己的小家庭,父亲陆焉识又当然地被排除在外。不能说冯子烨有多坏,甚至他比现在的大多数人对父母还要好一些,只能说他太有用场了,利弊权衡得太清楚。当然,人老了以后这个地位是很尴尬的,当然地被排除在小家庭之外,稍有不甚便会成为多余。倘若子女够孝顺,样样周到,总也是顾不上老人心中所想的。
如果说陆焉识前半段戈壁荒漠的生活,以及偶尔穿插的回忆,还带着点一点孤勇与博弈,多少显得硬气些,后半段弄堂里巷则是完全的疲软与顺从,每个人都带着点说不出的心酸。重返文明世界,却掉入了社会的枷锁,连最亲近的关系也在提醒着他异类的身份。经历了生死的陆焉识倒是不在乎这些的,但每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想必都是如同梗了一根刺在喉头吧。前半生的辉煌与荣耀,傲气与光芒,全都被截断在河流的那一端。在河流中苦苦挣扎的这几十年,那些与死神博弈的岁月完全改变了他。河流的这一端,是在子女心中的堤防外逐渐佝偻的他,是在社会的一次次敲打中越来越无言的他,他愈是沉默,愈是恭谨,那道鸿沟就愈来愈深。若非这十几年咂摸出来的对婉喻的爱,他是没有这般顽强的生命力的,也不会后面有这些读来心酸极具情感张力的情节。自然,所有的好的小说,但凡是讲了点世事的,如红楼梦,都免不了要有“由盛入衰”的意思。有了这个框架还不够,一部好的小说是值得拿着放大镜去推敲的。
我读书向来是不怎么喜欢读第二遍的,当时读这本书的震撼过去以后,后来再回想起,就只有一点点压抑了,留在脑子里的是婉喻在铁道边怎么也挥之不去的身影,满是一段压抑着的爱。粗粗的看去,这本书是有这么一层凄凉的底色笼着,读到最后也是压着一口喘不上来的气。再次读这本书,才发现它不止于此,拿了放大镜看,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甚至你还能在这些叙述中笑出声来,这些惹人发笑的场面,有荒唐的,有滑稽的,也有近乎孩童似的天真。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的确是有祖父自传的痕迹在里面的。第一遍读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的就只有冯婉喻与陆焉识充满着阻碍的爱,好像他们的爱情就是依着阻碍而生似的,在一片朦胧与反复咀嚼的回忆中变成近乎信仰的东西。这也难怪,这类情感的勾勒是严歌苓最拿手的,这是我在后来读《小姨多鹤》时才明白的,那本书把这种压抑中扭曲又疯狂的爱情解读得更为直白,好像真是因为处在那个被隔离的位置,非得因为那一段阻碍才能生出情来似的。所以这次,关于婉喻愚钝的温柔,不自知的风情,执着的牺牲与坚守,我不想再谈太多。
我反而想谈谈这部小说中不那么“严歌苓”的部分,剔除掉后面的那些煽情的动人的心酸的情感冲突,抹掉那个佝偻的小心的被嫌弃的身影,我们来看看上海之外的陆焉识。荒漠草原上的陆焉识,枪林弹雨中的陆焉识,在一片污浊与混乱中挺直脊梁的陆焉识,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老人经过多年打磨反复润色后要展现给世人的形象,而非那种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无处安放的略显心酸与无奈的陆焉识,那是“学锋”眼中的陆焉识。回到上海之前的叙述反而让我更喜欢,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经历过生活粗砺打磨的灵魂,偶尔出现的那么几个鲜活的人,那些奇迹般的经历,让你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而非凭空捏造的故事情节。那些在牢狱中的胆战心惊被描写得那么具体,身体上那些不堪言的秘疾被他写得让人忍不住捧腹,那些暗夜中迸发的灵感与沉思,完全是一个狡黠又带点硬气的老人炫耀般的杰作啊。想到这里,有点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接受这样聪慧又有脊梁的人是怎样被一场错乱生生地切断了生活原有的轨迹,就像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些社会新闻里好人受难的消息。我宁愿这些只是虚构的,宁愿那一场人性之恶没有给个体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但是,我也看到了在混乱的大环境下的一点点温情,混乱是人性之恶被释放的狂欢,携裹着许多无知的愚昧的或者不得不如此的普通人,但是我很欣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人”,像邓指那样在命令与命令之间还有一点温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