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没有一种度量衡可以为生活统一打分”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读了有一段时间的小说,刚好到了每周要写点东西这么一个时间节点,再次翻翻、看看,个别细节仍值得把味,比如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到达生命的终点前,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付之一炬。相信不少人已经看过这本书,很希望各位书友可以分享读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月亮与六便士》讲了一个“选择”的故事。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在不惑之年突然间像“被魔鬼附了体”,抛弃了相守17年的妻子和子女,离家出走,到巴黎追寻小时候就有了的绘画梦想。虽然刚到巴黎的他穷困潦倒,受尽道德伦理的谩骂,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终,他离开世俗世界,来到南太平洋美丽的塔希提岛,创作出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以高更为原型写的,就是那个创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现藏波士顿博物馆)的现代画家高更。这位画家的生平经历跟小说主人公基本吻合——1882年股市大崩盘,在内心声音的呼唤下,35岁的高更毅然辞去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基本断绝了关系,长期过着孤独的生活。
无论是小说主人公,还是原型高更,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能够让画家放弃一切,踏上苦行僧似的艺术之路?
“这不仅是艺术的感召,生活的呼唤,原始的回归,更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他的激情驱使他像朝圣者一样艰难跋涉,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译者在序言中如是说。
当遍地都是六便士,有一些人抬头看见了月亮。正如高更创作的那幅画是带着哲学性思考的,小说的名字也意蕴深刻,“月亮”象征着理想和神圣的净土——塔希提岛,“六便士”(约等于人民币六毛钱)象征着现实,和20世纪初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高更和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正是离开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艺术追寻之路上,找到理想的净土,实现人生的蜕变和升华。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设,是否有其独特的时代语境呢?
有的评论家从时代出发,探寻小说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在启蒙理性主义恶维多利亚时代的进步所编织的美梦中,逐渐产生一种信仰的迷失感。
“我不信仰上帝,我觉得上帝这个概念没什么必要。人有来世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不可思议。我认为死后受罚这想法实在荒谬,而来世受赏这想法太奢侈。我确信,我死后便彻底不再存在,回归大地”作者毛姆的话反映的正是20世纪初西方世界“上帝已死”、信仰缺失、精神真空的现状。在这个时候,东方宗教迅速填补了这个真空,不少像毛姆这样的作家将“东方智慧”融入到创作实践当中。于是,有人大胆地猜测,《月亮与六便士》是借高更的生平仿拟了佛陀出家修行的故事。
《佛所行赞》讲述了释迦族王子悉达多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在“户主的职责”上以后,抛弃了家庭以便追求更高的使命,他还发誓“看不到生死的彼岸”,他就永不回去。
笔者对宗教学了解不多,这里我只是拾人牙慧,至于这个论断是否合理,交由各位笔友评判。最后,我们来思考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斯特里克兰在临终前要命令妻子把自己的绝世佳作毁掉呢?
按照作品里的解释,那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无怨无悔。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后,带着傲慢和不屑,又将它完全毁掉了。”但作为艺术爱好者,这或多或少是个遗憾,是观者的遗憾,也是艺术的遗憾。
可如果我们往积极的方面想,这或许只是小说从开头到结局一直都存在的词——选择。画家毁不毁掉画作,这是他的选择,我们可以骂他自私,但这并不影响他灵魂的高贵。当然,如果这个选择是交给你来去做,你完全可以选择留下,有一位书友曾这样留言:我就不一样,我觉得我要当个俗人,留个念想,把所有与我有关有价值的东西都留下。这样的思想有问题吗?完全没问题!不过,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不仅不算俗,而且很高贵呢,这位书友还是妄自菲薄了哈哈。
究竟是要枕着“六便士”还是枕着“月亮”,不是听毛姆的,不是看斯特里克兰怎么做的,而是听自己内心的。看完小说,心情澎湃,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离世遗言”,义无反顾地追求“星辰大海”,这是冲动的,盲目的,骨子里或许还藏着几分对现实的怯弱,他们只是想躲藏,而不是真的要去追寻什么。
过好自己现在的小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体会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样的生活值得我们拥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最后以两句话作结:
一句是摘自时评的:人生波澜起伏是一种资本,日子安安稳稳也羡煞旁人,从来没有一种度量衡可以为生活统一打分。
一句是《月亮与六便士》五十章里的一句话: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又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