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_1900字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1900字
我原先其实都是不喜欢接触这些比较理论性的书,因为觉得在上课时那些文学理论的知识就已经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课余时间看些文学作品可能更能放松自己,但随着长大越来越经常面临沟通我越发觉得有深度的学习和聊天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本书一开始的封面就吸引了我,好好学习是呀!小时候后面还紧跟着天天向上呢!这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深度思考的书,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所有的人接触的知识也越发的丰富,在说话言行当中更能表现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学识涵养,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就像之前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王兴说了这么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很怕复试,明明我还没有经历初试,后来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理论性知识已经让我成为一个不怕考试背书,而害怕面对学术性谈话的人,其实很多时候说话没有深度,真的很容易让一个人陷入不自信的状态。
在现今社会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盲目追求多元学习,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直接变现而已。
也是接触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为什么大学的课程要分类详细,人的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书籍在介绍这些知识,我们学习和掌握起来都比较方便。
而所谓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你要学会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
再所谓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等等相关性的通用问题。
在其中作者成甲也表示过去他读书真的很勤奋,为自己制订了年度读书计划——一年要读完10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2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两年来读了200多本书。而看来,他觉得痛心、可惜。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回想一下我自己的百书计划我也真怕自己为了数量胡乱翻书,所以每一次都要认真做读书笔记和书评,不过也生气了,让我认识到一点,渐渐的我的专业课也慢慢开始增多,我也要减少课外的阅读量。要更加做到在文学类上精益求精,在扩展知识类细致化。毕竟古人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其实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在读书时,当你学会思考,在学习时,当你学会探究,其实很多时刻你会觉得非常轻松的~要记住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书中还提到乔布斯说过的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而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过分的自尊只会让你觉得你不好相处,惺惺作态。
是呀,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看技巧文章、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的状态和能力,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就像韩寒说的,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