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吗好的》读后感_1100字
《好吗好的》读后感1100字
这么地吧,如果说第一本书三星,是因为还青涩,第二本书4星是因为纯朴、真实,第三本书三星因为故事还是挺好的,第四本勉强两星吧。理由如下:
其实有些话在看完大冰当前三本书时就想说了(《他们最幸福》《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
从第一本书到现在这本,大冰的写作水平有很大提升,文字驾驭更娴熟了,故事性更强了,文学性也更浓了,但是也更流氓了,也更卖弄了。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水太凉了喝着冰嘴冰胃,水太烫了根本喝不下去,"温"是恰好状态。
大冰第一本书有点冰,中间两本恰到好处,到这一本,太烫了,太过了,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卖弄了,而且很多文字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写而写。比如"打哭你信不信""一碗面汤扣你脸上"等等的话在这本书出现的频率高的令人发指,有心的读者可以回去翻翻前两本。再有就是,这本书没什么故事了,都是在炒以前的冷饭,故事少了,各种"文艺青年"喜欢的那种"卖弄文笔""无病呻吟"的文字多了,有一个更甚的词,更多了一份"装逼"。
读一本书,你首先就要弄清楚的是,这本书想告诉你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他想告诉你的,都是经过他的加工的。大冰写出来的,是他想告诉你的,他没告诉你的呢?我们都知道,听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听他没说什么,看书,也不光要看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没写什么。所以,我们听人说话、看人写书,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咀嚼、吸收的过程,书读到自己的脑袋里,需要加工,变成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结果,那才是真正的结果,如果不加思考的接受,那就是被洗脑。——你凭什么认为他说的就是对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冰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所过的生活,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他会遇到和他同一类型或者相似的人,而这些人因为有相同或相近的想法,往往都是出现在类似的地方。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要以为大冰的书里写的那些人和那些生活是普遍性的,或者很多人那样,你也可以效仿,那就大错了。这个世界有70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据说实际已经到15亿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过着规律性的生活,大冰的书里才出现了多少个人,那些人只是一小撮人而已。
小圈子不能当成大普遍,大冰的特点注定了他要读到和他相近的人和事,那么他所写的也是那些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只是我们这个大世界当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我们大多数的人还是想丽江的游客一样,来了又走来了又走,最终还是回归自己的生活轨道。
非常不好意思,在这里黑你们的文艺青年的偶像。本来这类型的书,就是茶余饭后蹲坑消遣的书,看过了就看过了,别想有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各位小青年,把你的脑袋从这书给你的幻想里抽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