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5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500字
#19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这本书大学的时候粗略的看过一次,当时真的是为了“读书”而去读书。前段时间补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立刻对明史充满了兴趣。有人说,读中国史必先读明史。从明清开始,中国就逐渐失去了唐宋的盛世之采,偶尔出现的繁荣昌盛也像是这个古老而巨大的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正是看过了45集的「大明王朝」后,对明朝的官吏,服饰,制度有了一次影像化的了解,所以再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增加了许多趣味和好奇心。
嘉靖在后世的评价是一位前20年励精图治,后20年不上朝,求仙问道的奇怪君王。而他的孙子万历,和他的黄爷爷竟然有极其相似的经历。万历九岁登基,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10年,在张病死后这位皇帝似乎看清了某些规律,开始效仿自己的皇爷爷,无为而治,用所谓来做他的抵抗。表面上看起来是皇帝自己的问题,黄仁宇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来解释了皇帝和整个帝国发展进程的原因。
黄仁宇在自序里,直接提出了他的观点,“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他用五个人的一生来解释了这一观点,内阁首辅张居正,接替他的首辅申时行,军事天才戚继光,清官代表海瑞,和哲学家李贽。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我甚至在梦中都梦到过这种官场上的博弈。我们把官场上的博弈叫做“权谋”,而权谋之术则是每一个做官的人都要学习的重要课题。这种博弈太可怕了,陷在这种博弈之中,很难脱清干系,而走错了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也就是黄仁宇说的“身败名裂”。之所以我害怕,是因为在公司里这种博弈也随处可见,做事要先学“道”和“术“。对我来说这个真的太难了。
我在看「大明王朝1566」时,对这种观点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在看了这本书后,似乎明白了和珅的那句话,“贪官如黄河之沙“。李贽作为这本书最后介绍的篇章里,作者提到李贽认为,“一个奇才卓识的人,在为公众的福利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决不能过于爱惜声明,而瞻前顾后,拘束了自己的行动。他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不择手段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李贽也强调,必须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归依,而在伦理上的解释则是公众道德不同于私人道德,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是否纯正。(和马基雅弗利的观点十分相似。)
而李贽的身亡和张居正死后的名裂皆因“把一些单独看来不成其罪状的过失,贯穿一气,让人觉得头头是道。把可能的后果作为现实的罪行,也是本朝司法中由来已久的习惯。”作者在后记里也解释道,并非用本书来抵触道德的不好,而是指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更不能道德极端化,一旦被利用后,可联想“文革”和“种族优秀主义”的危害。
这本书是一本开阔视野的好书,无论它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后记中作者字字珠玑,更显苦心。任何一种历史阶段都有利弊之分,中国有自己的弊端,但绝不能忽视他的伟大。而读史,是明智,更是警示。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个最好的议题,政策、思想、制度,“世界上任何国家以任何主义解决问题都不可能依样画葫芦,都是要处在绝境、于柳暗花明之处读过难关,创造一种新环境”,“是在矛盾中得到统一。可见时势需要,即不可能亦成为可能。”
对自己的发展也是一本极好的书。生活永远不是一马平川,遇到问题去解决我们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