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_1000字
《这么慢,那么美》读后感1000字
初次翻开看了两页,觉得不是很喜欢,但多读了几页,一下子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是文字,而是内容。没想到名为《那么慢,那么美》,却是一本介绍社会制度的书,这不科学,他原本该是一本介绍小资生活的书。
细细读下来,为书中所描述的社会所吸引,毫不夸张的说,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国。不仅仅是生活的优厚,还有全民素质的高度,都令我大开眼界。自认为是一个素质较高的人,但对于生活中周边人的道德素质经常很反感,因而对于书中描述的社会天然缺乏免疫力。不禁心里偷偷感慨,哎,生错了国家啊。不过,即使无缘生活在那样的制度下,知道它是存在的,也算是一种寄托吧。
不过单说这本书,我认为其本身高度并不高。首先,章节分类没有特别清晰,一个大标题下有很多小标题,但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小标题也弱化的严重。不过,这个有可能是编辑的问题。其次,内容重复率较高,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观点,很多都重复3遍以上。虽然这本书并不厚,但如果提高效率的话,我想至少可以砍一半儿。三,作者的观点并不出彩。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是事实,然而仅仅描述事实,总是缺少了什么,所以作者也尝试进行分析。浅显的推理没有问题,涉及到本质的地方,就发现作者其实根本不懂,比如最后一段的号召,似乎是说北欧人民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他们天生优秀,性格,价值观使然,似乎其他人学着这么做了,也可以做到。然而却忽略了这一切的基础,殊不知,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基已经打好,后面的一切才有可能。地基是歪的,单靠上面的一砖一瓦,再努力也无法行程精美绝伦的宏伟建筑。但并不是说这本书无用,也不是说不去努力,而是这种努力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才有可能有一天产生质变。不过也不能怪作者,毕竟他只是一个生活在瑞典的普通移民,工作可能也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程度,而不是学者,政治家,哲学家。最后,为了迎合标题,全球中所有的描述都是正面美好的,负面肮脏的难道一点儿不存在?即使不能面面俱到,我认为作者有义务尽量减少误解。比如这几日一直备受关注的瑞典电视台辱华事件,正说明了在光明美好的背面,也有阴影存在,但作者忽略了。并且我相信作者是有意的。这样,有时候也不免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
所以,对于这本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重要。愿世界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