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28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800字
光看开头一部分,就收获了很多。脑海中堆积了很多想法,杂七杂八一大堆。很乱,天马行空,也很多,时不时的在脑海里跳跃翻滚,所以,感觉必须先倾倒出来,然后才能带着空空的背篓轻装上阵。
正文:如何阅读一本书
导语:本书真的是深入浅出,完全把阅读的步骤条理清晰的展示在了读者面前。虽然以前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但现在看到更细致化的步骤详解,总能启发更多。
一、关于阅读
- 思考
阅读艺术的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而且往往是越主动效果越好。
正如作者所说: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即,你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感觉读书就应该进入这种心无旁骛的境界。
有人不理解不借助外力的意思,以为那是封闭自己,其实不然,不借助外力的意思是指,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思想关在一个小小的环境,关在那本书籍生成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思绪的来回翻滚和碰撞,达到自我升华。
而那种想了很久,之后突然茅塞顿开的感觉。绝对是最好的回报。
- 思考之外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要想更多的理解一本书,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通过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
读书大概需要不少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模糊处理,重点把握的能力。这样才能既能快速的把握住一句话的核心,又能准确切入和延伸。
就如作者所说。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这么说的理由在于: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虽然那是经过帮助,而不是未经帮助的一个过程。
- 活水和死水
阅读一直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大入口。而书,则是入口的保障。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里面从开头到结尾,会包裹一个人的智慧结晶。这点不同于那些乍看很有道理,但却经常用不到的碎片化知识。系统的知识不容易忘记,也更方便保存,像奠定基础一样,它会作为你吸收碎片化知识的基石。保持你知识河流的流通性。
二、读书是一件靠感觉的事情
- 快与慢
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将一无所获。”
读的快,没有思考,会忘的快。读的慢,前后剧情遗忘,时间线模糊,会影响本身的印象。
因此,在阅读一本书时,快慢的把握非常重要。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 多与少
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得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首先在于这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
除了这个。就是理解的方向问题。
同样的一本书,你在看的时候想到了花草树木,落英缤纷,另一个人却想到了昨天吃剩的馒头,冰箱里的火腿。虽然你俩理解的天差地别,但本质上并无高低,不同的人在阅读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经验和阅历带来的思维观念,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框架。你不能说想到花朵的人就比想到卷毛狗的人高尚。没道理。
- 读书靠感觉
读书是一件很靠感觉的事情。而技巧的作用,就是催发和唤醒你的这种感觉。让你可以福至心灵,然后以适合的快与慢,去阅读书籍。
另外,感觉也常常是我理解一本书的第一通道。
比如,把流星,月光,山林放到一起,我就会感觉美死了。把爱情,平凡,孤独放到一起,我就会感觉悲伤死了。把火腿,烤鱼,肥牛肉放到一起,我就会感觉饿死了。
如我所想,单纯的字词是没什么意义的,它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给它赋予了现实的生活,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理解。
- 投手和捕手
作者做过的一个恰当比喻。投手代表书籍。捕手代表阅读的读者。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主动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投手或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要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
这个比喻有一点不恰当的是: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不是被完全接住,就是没接住。而一本作品,却是一个复杂的物件,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可能少一点;从只接受到作者一点点概念到接受了整体意念,都有可能。读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如何。
- 一本似懂非懂的书
你肯定会遇到这种情况:你对手前的一本书的了解程度,刚好让你明白其实你并不了解这本书。你知道这本书要说的东西超过你所了解的,因此认为这本书包含了某些能增进你理解的东西。
其实正是这种对自己来说衣衫半露的书,最能增进一个人的知识和视野。毕竟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理解即将碰见的每一本书,在那之前,他总要死磕几本书,尝尝云里雾里,但又似乎即将醍醐灌顶的感觉。
- 关于记忆
记忆的前期是理解。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一个知识,甚至于触类旁通,那么,这个知识点你应该就算记住了。
至于有人说知识点记住了会忘。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单一的知识确实容易遗忘,你只有把知道的知识串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时,那些知识点才能为你所用。这是知识自己的循环论证。保持流动的活性。
三、阅读层次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对阅读层次的掌握,可以让我们更节省时间,也能更游刃有余的去面对那些知识点。灵活运用这种切换。
另外,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高的层次会包涵低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即,大致浏览一本书的内容。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很多人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所以,不论他读得多快,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四、最后
写两个经常遇到的问题。
- 读书的目的
读书没目的,这是很多人的状态。他们只知道读书好,对自己有帮助,所以急急忙忙的一头扎入书海,或者囫囵吞枣,或者一扫而过,或者盲目跟风。须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读书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大目的,然后有一堆能够层层递进后,实现那个大目的的小目的。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迷失。
- 读书有什么用
看书多了不容易狭隘,遇到问题会换很多方式思考,虽然看过的知识会忘,但是,那些知识只是潜伏在你的记忆深处,总有一天,你会因为曾经看过的某本书、某句话,而对眼前操蛋的现实福至心灵。
所以。读书确实没用,不能吃,不能打,因为它是智慧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