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9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900字
因为电影《北京爱上西雅图2》从而对《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产生了阅读的兴趣。(笑/兴趣真是任何一件事物最好的“老师”)
首先是针对书名,查令十字街84 号是一个街道的名称。我觉得以一个街道的名称去命名某样事物挺有趣的。就好比如说,在由文根英和张根硕主演的韩剧《玛丽外宿中》的玛丽就把书店叫做植物园一样的那种感觉。而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命名方式是在一遍短文中,名字忘记了,女孩开了一家咖啡店,是因为嫌麻烦还是不擅长起名的关系就给咖啡店起了那条街的名字。以上,是我对这类命名方式的少量回忆。
无论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还是《查令十字街84号》都没有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书信集。看完正文之后,随后也有几篇“后序”似的文章(我想称呼它们为“读后感”)绝大部分其实这份都是这个街道,对汉芙和弗兰克的这段书信情谊就可以说是一笔带过了。(情感是抽象的东西,除了用心之外,想不到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留住缅怀)。总会一句,觉得书名应该叫做《xxx书信集》之类的,更直白一些。但是如果真的叫《xxx书信集》的话,估计这本书就不大能吸引到人了,所以《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书名还是起得挺有趣的,因为它可以用来框住任何的文本,而《xxx书信集》就只能是书信集了。
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图2》中,小虾遇见的那个诗人?(就是在《欢乐颂》里出现的饰演奇点的那个大叔)说:里面提到的书,我都看过。虽然我一直都觉得遇书如遇人,只是这本书是信。总觉得信是情感凝聚而成的“结晶”,这本书让我“邂逅”了汉芙小姐跟佛兰克先生的故事。
最后,针对手写信与电子邮件说一下我的看法。我觉得会对手写信有情节或许是因为“怀旧”在作祟,虽然我自己也喜欢手写的信。但是电子邮件其实做得还是蛮人性化的,比如说,收到时显示的小信封,点击它就好像是在拆阅一封信,格式上它也参照手写信的格式,而它之所以没有情怀大概是因为它的目的是方便商用。(笑)如果说喜欢那种等待信时的那种忐忑期待的距离感,那可以采取晚回复,但你要注意是不急的事情才可以哦。(哈哈)
(正色)手写信跟电子邮件就好像是兄弟一样,因为怀旧而无视快捷不可取哦。(电子邮件会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