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_9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900字
作为一个读不懂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门外汉,一个略懂心理学皮毛的读者,评论这么一本书勉为其难,只能说几句个人想法。
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论点,不论什么个人,只要进入一个群体,个性和思维消失,具有暴躁,缺乏思维逻辑,感情极端,执行力强等一般特性,完全由种族,信仰,主张等因素构成的潜意识支配,容易被别有用心,有声望,有影响力,能够深刻把握对象群体特性的个人或者主体利用,书名形容的恰如其分:乌合之众。
那么,这本书让我觉得最大的乐趣在于,如何去控制,掌握一个群体,而不是沦为行尸走肉的工具?我想,第一点要对症下药。每一个群体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只有找到正确的钥匙,才能打开潘多拉魔盒。以二战德国为例,希特勒正是把握住了德国人民在一战失利后的耻辱心理,不断宣扬种族至上的优胜劣汰思想,极大满足德国民族的好胜斗志和民族虚荣心,试想,当雅利安民族幻想成为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神族时,这种狂热的信仰具有多强的推动力和破坏作用。第二点要运用技巧手腕。伟大的毛主席教育我们,打仗的原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古语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在试图控制或对抗其他群体时,放弃逻辑和用数据说话,因为群体的应激性和盲从性,完全取代了独立思考,如同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只需要不断的断言,重复freedom这个词语,就足矣煽动起群体的情绪,还比如美利坚选举总统,希拉里和特朗普借助各自高大上的光环,吸引吃瓜群众前来投票,演讲词,横幅,气球,电视,网络上到处重复着就业,民主,校园安全等词语,集会的群众只能听懂这些与自身迫切需求吻合的词语,至于背后的逻辑和实现与否已经无法思考。第三点要掌控规则。通过不断的细化落实法规制度,将大群体分解为小群体直至消亡,将有可能成为群体的个体控制在条条框框内,无法有效的汇聚成群体就是一个好办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焚书坑儒。但是,兴亡更替是历史规律,群体总是沿着时间这条路,不断的出现,运动直到消亡,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影响历史,但永远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