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_20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2000字
历史
看《百年孤独》,就像看哥伦比亚或是拉丁美洲的内战一样,虽然书中没有大量战斗的画面,却可以从家族中的不断破败但又不断修整中看到战争的影子。书是用它的方式流传着作者的意图,而其中,所涉及的历史,自然也应被人所铭记。
在我读《七杀简史》时,我看到牙买加的人民同样也遭受着两党的竞争而来的恐慌,正如哥伦比亚保守党和自由党。同样,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面对的同样的问题。而普通民众,能做什么,他们只能成为一轮又一轮的统治中懈怠至丧失希望。那些普通的民众,可能不会在乎有谁来统治国家,他们只求比原来能好一点就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如作家们惯用的重复的逻辑一样。
在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朝代建立,然后由于一些原因又被另一个朝代所推翻,依次循环。
成长
布恩迪亚上校爱上了幼小的蕾梅黛丝,于是叫蕾梅黛丝的都有着神奇的命运,不过话说回来,家族中的哪个人没有奇怪的习惯呢?
布恩迪亚上校会与幼小的蕾梅黛丝成为夫妻,于是便有了一夜之间成长的故事。似乎从刚控制住自己不尿床,不玩娃娃,不偶尔走神,到熟谙人情世故仅仅过了一个时间点。她有了青春期,他在婚礼上大方得体,也有责任感。这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样,让人大跌眼镜。
成长真好啊,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可以快点长大,可以不被束缚,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似乎成长真的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经历过某事,或是产生了某种顿悟。
所谓成长,只不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无论经历过什么,到头来不过是让以后有着成熟的思考方式的自己有迹可循。于是,我们可以讲述历史,也可以把这些事情写成回忆录,或者仅仅是回忆。
书中叫蕾梅黛丝的三个人,一个被毒死了,一个被母亲送走消失,一个承载着世间所有的美貌升天了,所有人似乎都有着自己成长的方式:从成长,到成熟,到智慧。
恐惧
写到这两字的时候,我想到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一句话,“无礼只是恐惧的一种表露”。
全书我最喜欢的人物,无疑是布恩迪亚上校(Ⅱ),他不是书中活的最长的,确实活的最有代表性的,也算是全书的灵魂人物,我甚至希望书中的结局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被风吹走了,而是镜头再次回到那个眼光明媚的下午,那个布恩迪亚上校看见并触摸冰块的那个下午。
布恩迪亚是一个传奇,也可以说是战争的一种体现。但战争不足以概括他这个人,真正可以概括他的就是何塞阿尔卡迪奥(Ⅳ)对他的评价:恐惧。
他曾经算是一个好战分子,但是也同样是一个被战争打磨过的人,正因为身经百战,所以他也会选择逃避战争,也就是对于战争的恐惧。
可是,书中没有对战争进行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展示战争之后的状况,比如布恩迪亚上校在战争会后回到家潜心研究羊皮卷,不乏有曾国藩口中的“百战归来再读书”的魄力。
但是战争之后还是有战争的,否则之前的战争就不能叫做战争。布恩迪亚上校所经历的就像是历史所展示的那样真实,战争过后,又有人展开了新的战争,一如布恩迪亚上校的表现那样。
于是,他选择了孤独。
我认为,书中关于冰块的描写是那么的美妙,就如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跟着别人打开帐篷,看着正在冒气的冰块,你用手触摸着它,仿佛是冰块融化了你。当你再走出帐篷之后,所感受的明媚的阳光不会有炎热,却是温润,也应该是广阔的海洋与无限的天空
科技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科技,只有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整个家族中,有几代人,他们都代表着类似科学家的角色,他们时而沉浸科技,时而退步又一往无前,他们展示了孤独,也有偏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科研了。
科技,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历史产物,于是,科技使人进步。回到书中,回到那个神奇的马贡多,从第一批流浪者的到来,再到日后的发展,完全是一个从进步,到毁灭的过程,这好像在预言着这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谁也不希望科技是这样的,谁也不希望世界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从前的生活很慢,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科技就在拉快历史的发展,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过这样的担忧:科技发展到最终阶段就是一切事物毁灭的时刻。所以,我们会不会想着让科技发展的慢一点,在这个绵长的发展过程中,人去实现其个人最美好的价值。
科技不应该是坏的,它确实应该是有利的,好或坏只在于它出现的方式。科技可以带来战争,同样也可以带来进步,毋庸置疑。
我似乎可以庆幸,十年之前的网络不太发达,我可以静心看一本本名著,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再一次想到了马贡多的午后,明媚阳光的照射下,冰块带给了布恩迪亚上校怎样的美妙感觉。
像我们这代人,是庆幸的,因为我们经历过科技不是特别发达的时代,我们享受过很慢的生活,可能我们的孩子啊,他们所能经历的最好的时光大概就是如今我们不怎么待见的时光吧。
我们经历过贫穷,于是我们更快乐些。过年的时候,别人家会有很多很多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一朵一朵,可却也不羡慕,我扔着一个个小鞭炮,放几个穿天猴,我快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