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大裂(金马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原著)》读后感_900字

2019-09-26 14:07:54 读后感

《大裂(金马奖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原著)》读后感900字

虽然讲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我”却没有变,一如既往地无耻,卑微,负罪,堕落。清楚自己的“罪恶”,并毫不犹豫地践踏它,同时,“我”也十分热衷于“人艰必拆”,喜欢戳破他人内心深处连自己都耻于承认的恶,事后还各种开心到上天。

说这里的“我”有些上帝视角呢,他又十分清楚自己的无能和软弱,也因此,为了克服这痛苦,他让自己尽可能地麻木和冷淡,一边又继续打破那些约定的道德。他从不信仰道德,因为,这世界更多的是由虚伪和无耻在摆弄。而他,试图以一种坦率的无耻来搅乱这一潭发臭的死水。

书里常常会写到翔,臭椿树,或者某种结局总是悲惨的动物(鸡,象,羊,猫)。大概就是要描绘一个极其操蛋的世界。没有什么真善美可言,就算偶尔有纯洁无邪的女孩都总会被强加的或者自愿的“性”无情摧残,伏笔埋得越美好结局就越是残忍到让人忍不住想把刀片寄到天堂去。到处都是假恶丑,还有虚伪,不过还好,这里总是会有一个二兮兮的“我”十分热心肠地去掰开虚伪。

当然,这里面的比喻和形容也很有个性,有些奇怪但却不违和,最让我映象深刻的是那句“聪明得像个月球”,莫名喜感。当然作者的文风也是很清流了,不像一般的年轻作家那样偏爱大规模地修饰辞藻,这样反而凸显了偶尔出现的几句劲道的比喻。另外就是那种读了感觉被塞满嘴铁锈的幽默,让人一边笑,一边骂,完了就只剩下悲哀淤积在心底。这种幽默使一切变得不那么“矫情”,比直接扑面而来的悲伤更犀利,更伤人三分。毫不留情地讽刺别人和自己,这种写法显得更现实,更清醒,也更悲观主义。

然后就是,文中的“我”常常会跳出此刻此地来思考问题,显得“莫名其妙”,显得荒诞。不仅仅是想法荒诞,行为也荒诞,不过……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诞的。死了的人站着,活着的人跪着,这是活着的代价。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来的”,好多事情都是十足的无意义,可是我们,往往困于红尘罗网,即便是趴着,也不得不去扑向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是生的悲哀,存在的荒谬,所谓“意义”也许根本是个伪命题。最后尽可能让这粗砺的生活少苍白一分,尽可能让自己多感受到一些幸福,大概,才能说服自己接受那些荒谬,继续兴高采烈地向死而生。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