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_1000字
《我的前半生(靳东马伊琍主演同名原著)》读后感1000字
文学底子深厚的亦舒,自小熟悉“娜拉的故事”,也熟读鲁迅。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的“东方明珠”都会香港,她用写爱情小说的方式,给了一个“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亦舒版本”。也许是向鲁迅致敬,也许是《伤逝》对她的触动太深——这个版本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和《伤逝》中同名。至于故事的走向,读者都已经知道了——女人从上一段因不独立而失败的婚姻中爬出来,修炼自我,再心满意足地走入下一段婚姻中。
子君决定再婚前,打电话给闺蜜,回想离婚后之艰辛,这样感慨:“像小时候跟大人逛年宵市场,五光十色之余,忽然与大人失散,彷徨凄迷,大惊失色,但终于又被他们认领到,带着回家,当中经过些什么,不再重要。迷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场内再彩色缤纷,又怎么可以逛足一辈子。我不管了,只要回到干地上,安全地过日子……”
老天,我们以为子君脱胎换骨,没想到她轻描淡写离婚后的重生不过是“迷路”。
亦舒呈现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却没有为女性指明新的方向。但不能强求亦舒太多。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经济的腾飞并没改变“结婚算是最得体的制度”的主流趋向,香港彼时虽属英国殖民地,社会底子依旧是根深蒂固的华人文化,更不必说那时就连西方世界也并不流行独身主义甚至丁克生活方式。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给子君安排的归宿,是单一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共识的。

《我的前半生》剧照。
而社会毕竟是不同了。即使顶着“原著亦舒”名号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让若干中过原著之“毒”的读者为亦舒喊冤,或者干脆细数原著里真正的“亦舒女郎”如何体面地打翻身仗,让前夫追悔莫及云云,我们也不要忘记结局的贫乏。
拿一本30多年前的香港言情小说作为婚姻和爱情的金句指南,观照当下都市女性的生活,是不是落伍了?言情小说为造梦而生,写得再精准,为女人提供的,不外是“我该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样的梦幻式追问。
活在21世纪,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女性,是时候远离“我如何争取幸福”这样的鸡汤式问题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争取经济独立,基本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也能相对自由地选择栖居之地,甚至你生不生孩子,是否选择异性恋,都已可以放到台面上讨论——无论怎样诅咒社会不公,环境已经给予女性越来越多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问的问题,也要变一变了——在这个看似更开放的社会里,女人要做自己,究竟有多少种选择?我们可以承担自己选择的风险吗?
非原创,好文章与书友共享。